【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杰克·古迪]口传、书写和文化社会
  作者:[英]杰克·古迪   译者:梁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12 | 点击数:6057
 

摘要:人类社会的演变与人类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息息相关。人类最初的传播方式是口头交谈,然后人类发明了书写.弥补了言谈的不足。传播方式的变化促成了思想的产生,知识的积累,对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天。书写能力和教育水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关键词:口传:书写;传播方式;文化社会

译者按:此文是杰克·古迪教授于2003年9月到四川大学参加中国第八届国际饮食文化会议期间,给四川大学研究生所作的演讲,根据古迪教授提供的讲稿和录音整理、翻译。

作者:杰克·古迪(Jack Goody,1919-2015),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社会人类学的著名教授,曾被选为英国不列颠学会会员。研究领域包括口承与书写的关系、亲属与家庭关系、比较文化等。有专著《死亡、财产和祖先》(Death,Property and the Ancestors,1962)、《传统社会中的书写》(Literacy in Traditional Societies,1968),《野性心理的驯化》(The Domestication of the Savage Mind,1977),《书面与口头的交界》(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Written and the Oral,1987),《书写传统的威力》(The Power of the Written Tradition,2002)等。译者:梁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文学。


  长久以来,在对不同社会及其演变的分析中,人们总是习惯于从生产方式看问题。关于“变化”的论述比比皆是:最初是狩猎、采集社会,然后演变到简单的锄耕——此类型我们过去、如今都能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许多地方都能见到;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出现了与所谓城市革命相关联的成熟型农业社会——这时,犁耕和车轮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工艺门类也发展起来;接着,书写也被发明出来。古代社会之后的变化是封建主义的出现;最后,便是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在此,我想请人们重新关注和加倍留心的,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在这里,我指的是人们通过符号(发送)进行相互沟通的各种途径;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传播同时也是交通的方式和手段。

  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是紧密联系的,但人们通常分别看待它们。人们特别重视“传播”,因为就该词的第一义而言,它确切定义了我们作为人类的存在,定义了我们人性的主要方面。人类的独特性来自于我们拥有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能力,或者来自于我们拥有发达的社会能力,但对我而言,这些特性都源于言谈的发明。人类的言谈并不完全区别于动物之间进行交流、传递信息以及发出情感交流信号的方式。动物也使用声带、听觉和大脑。但是人类比动物拥有更复杂的传播方式,能够使用符号来指示物体(名词)、人类、行为(动词)、抽象的本质,等等。通过言谈,我们能够交流关于世界、他人和我们自身的看法,不仅能够谈论此时此地的事物,还能够谈论过去、未来和不在此地的事物。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交谈来处理内在的和永恒的事物,那么我们称之为思想的东西是不可能存在的。当然,我们能够在心里将视觉形象连结在一起,这种储存形象的能力是非常精确的,它使我们隔一长段时间之后,得以认出我们曾经匆匆见过的面容。但是,假如没有沉默的交谈,我们通常称为思想的东西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思想使我们得以计划下一个行动、思考问题,很容易从某种词语幻象的一个主题转移到下一个主题,所有的这些都通过我们对自己的谈话成为可能。人类的交谈是独一无二的,交谈使我们能够运用大脑来处理事情,其他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够这样做。这就是我所称之为智力技术的东西,它使大脑能够以一种很不同的方式工作,实际上,人类大脑的结构明显不同于甚至与其最接近的动物,尤其是左大脑的结构。人类大脑的独特性是随着语言的使用和遗传而发展起来的,语言能力可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得以提高语言技巧。因此,交谈能力代表着一种显著的特性。早期人类,如狩猎者和采集者的生活方式,与类人猿的并非彻底不同,但他们的传播模式完全改变了。

  近年来关于语言的基因起源有很多讨论。人类能否被认为是进化通过自然选择而特别规划的造物?左半脑是先于还是后于交谈能力的发展?这一直是有趣的话题,美国语言学家Noam Chomsky对语言的普遍特性很感兴趣,一些语言学家也随之展开相应的工作。对于许多从事认知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例如J.Fodor或者人类学家Dan Sperber),语言起源的议题也很重要,他们寻求语言运用中的普遍因素,例如,与那些看起来与我们的生物性和基因遗传有关的生物比起来,我们区别于它们的方面是什么。

  我不是要排除上述关于语言的基因起源的种种可能性。但我们必须很小心地对待这种特殊的证据和它们普遍的倾向。我们必须记住,关于基因编码的工作显示了人类有96%的基因与大猩猩的相同。然而,大猩猩生活在非洲的树上,人类虽然并不总是生活在拥有公寓、饭店、市场、剧院、图书馆的高级而美丽的城镇(如Verona),但起码也要生活在耕种土地的村庄里。这是不是由于另外4%的不同的基因造成的呢?我很怀疑这一点。我们必须将基因和自然选择下的进化纳入考虑的范围,我们必须了解交谈、语言和社会(或者文化)进化(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如同一些社会学家最近说的那样,自然选择也是基于优势而发生的。但是,从一代到下一代的信息传递过程不仅仅是根据我们的基因遗传、DNA和身体再生产来实现的。关于制造石头工具或犁地的新方法的信息,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同时也辅助着视觉上的例证(和形象)。

  语言和交谈造成了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巨大不同。和动物一样,我们现在不仅能够用声音来传播重要的信息,警告他人即将发生的危险,还可以传播复杂得多的关于世界运作的信息,甚至传播关于不在场的人、物体、过去和未来的行动的情况,我们能够像传播在场者的信息一样传播缺席者的信息。我们谈论(一些人会说“创造”)的一些缺席的实体是宗教性的实体和超自然的存在,是我们不能直接感知到的物体(除了我们心中和想象里的“精神性”层面)。换句话说,人类能够发现、也许是创造出宗教,能够创造并不存在于“自然”中的超自然生命——一些不可知论者会说超自然生命也许并不存在。当我说动物没有宗教时,“宗教”我指的是一些特别的事务,——根据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宗教是对超自然存在的信仰。以诸如互惠行为为基础,动物可能具有某种道德。它们当然也拥有母性和父性的情感。但这不是宗教性的情感。宗教诞生的证据也许最早来自于考古记录,根据考古材料,一位尼安得特尔男人开始在葬礼中使用红色的赭石(也许代表鲜血),暗示着人们对于死后生活的信仰,而不是像一些动物在同伴死去时表现出来的那样,仅仅是对缺失、缺席的哀悼。更多关于宗教的明确证据来自旧石器时代早期著名的法国和西班牙岩画,假如这不代表着艺术和宗教的开始,至少也意味着两者的明确出现。

  人类社会中有一些事物如果缺少语言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文化变更的传播、农业的转变、一些专业活动的发展、亲属和社会关系的扩张、宗教、艺术、更宽泛的社区。但是,言谈是短暂的。虽然言谈依赖于面对面的传播,但面对面的传播并不能保证上述事物的发展。这就是说,口耳相传能够使人类社会取得这些成就,但如果有人死去,就再也不能与他们进行交流了。

  改变以上状况的是记录言谈的技术,称为书写。言谈是所有人类的特性。书写于公元3000年前左右被发明出来,然后缓慢地传播,只流传于一部分地区。如今,不同的社会不仅仅是通过生产方式来区分,还通过传播的方式——包括学校、书籍、图书馆——来区分。无文字的社会也拥有教育,大部分依赖家庭来进行。家庭教育缺少教授ABC的重要机构,我们把这些。记住这一点很重要。第一,在书写出现的第一个5000年里,实际上没有任何社会拥有普遍的读写能力。无文字的社会也拥有教育,大部分是在家庭内部进行。家庭教育缺少传授ABC的公共机构,即学校。此外,记住下列事情很重要。第一,在书写出现的第一个5000年里,实际上没有任何社会拥有普遍的读写能力。书写的出现不仅仅将社会分成了文字社会和无文字社会,它还在文字社会内部将其成员分成拥有读写能力的人和不拥有读写能力的人。从历史的观点看,仅仅是最近以来,最发达的社会才实施了普及文字教育的政策。

  第二,请记住,新传播方式的出现与新生产方式的出现不同;新传播方式的出现不会替代、废除原有的传播方式,也不会将原有传播方式边缘化;它是补充而不是取代原传播方式。我有时候问,电子媒介的兴起是否会使书籍被废除。电子媒介当然会改变书籍的性质和地位,如同书写改变言谈的性质和地位一样,但是电子媒介不会废除书籍,书写也不会废除言谈。同样地,书写也不会取代言谈。我们仍然需要与另一个人谈话。在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之中,我们交谈而不是书写,——仅当我们迁移了、分居了,才会采用书写来交流。如果一个官僚机构办公室的管理者通过书写或者电脑来传达他或她的事务,通常就会被视为“官僚主义的”。即便在致力于传授书写的学校(似乎所有的学校都如此),言谈仍然是教化的一种重要活动;言谈维持着其作为基础性活动的地位,例如,我们在法庭上看到,虽然法官和陪审团的工作围绕着书面语言展开(书面语言通常用于法律上的定义),但他们要求证人提供口头证词,要求被告提供物理证据。多种传播形式和多元媒体的存在,使人们知道何时使用这种方式、何时使用另一种方式变得非常重要。在另一个不同的文化里,交流的困难之一,是你究竟递给别人一个印刷的(或雕刻的)卡片,还是进行口头的自我介绍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太史文]七夕与鬼节为什么同在农历七月?
下一条: ·[汪宝荣 姚伟]《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
   相关链接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周波 李扬]家谱中的女性书写变化与社会结构固化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张歆]从移民书写到“我们”的歌
·[张静]贞孝、智谋与爱情:冯梦龙女扮男装故事书写中的双线结构与伦理叙事·[严曼华]边远人群的记忆书写:论通行叙事的在地转化策略与动力机制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孙瑶琦]“他者”视域下的民俗书写
·[李一凡]上古史演义中的神话历史书写·[李珣泽]金叶表、银叶表的形制与使用研究
·[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
·[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徐国洪]“书写影响论”与“交流方式说”:杰克·古迪的书写研究
·[温小兴]祖先、烈士与家国:瑞金新谱的红色文化书写·[宋娟 王雨蒙]宋代笔记与宋代文人游宦四方的民俗书写
·[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林海聪]鱼腥草的图文书写与本草知识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