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安介生]寒食节缘起与介休乡土地理新论
  作者:安介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3-26 | 点击数:8473
 

  注释:

  ①参见侯清柏、张培荣著《介子推与寒食清明节》相关内容,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②相关研究论著参见:陈泳超的《寒食节起因新探》(《晋阳学刊》1991年第5期)、《寒食缘起:从地方性到普泛化》(《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张勃的《论官方与民间合力对寒食习俗的影响》(《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寒食节起源新论》(《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唐代以前寒食节的传播与变迁——主要基于移民角度的思考》(《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介子推传说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管子学刊》2002年第2期);刘杰:《寒食火禁与介子推故事关系考论》(《晋阳学刊》2012年第5期)。

  ③参见李宗侗:《中国古代社会新研历史的剖面》,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页。

  ④参见卫聚贤:《汉汾阴后土祠遗址的发现——附发掘计画》,《东方杂志》第26卷第19号(1929年),第71~81页;《介子推隐地考》,《说文月刊》(1940年)第2卷,第6~7期,第106~112页。

  ⑤参见张颔:《对顾炎武关于介子推考证的补说——兼谈新修地方志中的一个原则》,《晋阳学刊》1983年第5期。

  ⑥参见裘锡圭:《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中国文化》1990年第1期。

  ⑦参见庞朴:《寒食考》,《民俗研究》1990年第4期。

  ⑧参见李晨光:《寒食节考》,《文史月刊》2003年第4期;李道和:《前人对寒食习俗的解说及其内在矛盾》,《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第5期等。

  ⑨参见《左传杜解补正》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笔者按:先秦时“绛”地有两处,一为故绛,在今山西翼城县东;一为新绛,或称为新田,在今山西曲沃县西南。

  ⑩参见《春秋左传注疏》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参见清人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之《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五,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817页。

  11关于汾阴后土祠信仰问题,参见李零,唐晓峰:《汾阴后土祠的调查研究》,载于《九州》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07页。

  12参见朱谦之校辑:《新辑本桓谭新论》,中华书局版2009年版,第56页;又见唐人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三《岁时上》“冬”字条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5页;又见元人陶元仪辑:《说郛》卷五九上与明人徐应秋撰《玉芝堂谈荟》卷二一“寒食断火”条。而《太平御览》卷八四九所录文字稍有不同:“桓谭《新论》曰: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虽病不敢触犯,王者宜应改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参见《艺文类聚》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62页。《初学记》卷二六引文为:“《邺中记》曰:‘并州之俗,以冬至后百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中国以为寒食。’”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38页。

  14参见《艺文类聚》卷四,第62页;又参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二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参见宋人王溥辑:《唐会要》卷二十九,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16参见宋人祝穆辑:《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参见《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卷三十,四部丛刊本“集部”。

  18参见明人张宣撰:《疑耀》卷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参见清人和珅等监修:《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〇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参见清人储大文等纂修:《山西通志》卷二〇“汾州府山川”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据段恒:《绵上村》,未刊稿,第1页。千年名村绵上村在今天图籍上往往被误改为“棉上村”,笔者以为应尊重史实,改回原名。

  参考文献:

  [1]〔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宋〕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3]〔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唐〕欧阳询辑.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唐〕房玄龄等著.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北魏〕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10]〔北魏〕贾思勰著,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今释(下册)[M].中华书局,2009.

  [11]李文娟.寒食清明节与唐朝文化[M].安徽文学,2009(6).

  [12]安介生.晋学研究之“区位论”[J].晋阳学刊,2010(5).

  [13]〔唐〕宋祁,欧阳修等.旧唐书(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四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6]〔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上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17]李零,唐晓峰.汾阴后土祠的调查研究[J].九州(第4辑),2007.

  [18]〔清〕顾炎武撰,谭其骧,王文楚等点校.肇域志(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本文刊于《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张勃]明代国家山川祭祀的礼仪形态和多重意义
下一条: ·[邢莉]民俗文化的属性再认知与文化基因的传承
   相关链接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马荣良]虚构与真实
·[马荣良]寒食节的异域渊源·古人如何过清明
·[张小稳]从地区性的哀思到全民性的欢愉·[陈泳超]寒食节起因新探
·[张勃]介子推传说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张勃]唐代以前寒食节的传播与变迁
·[张勃]论官方与民间合力对寒食习俗的影响·[赵建民]千年飘香之寒食“醴酪”
·清明寒食文化节在介子推携母归隐之地绵山开幕·陈连山 施爱东:解读清明文化内涵
·[吴双]清明节前说“寒食”·[刘宗迪]从介子推作《龙蛇歌》谈寒食节的来历
·刘魁立:传统节日不需申遗·[侯思孟]中古世纪早期的寒食节
·2009山西·介休中国清明(寒食)文化系列活动隆重启动·[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寒食与清明
·[张勃]《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寒食节·[刘晓峰]寒食不入日本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