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女身观音在汉地定型的原由
虽然客观上看,观音形象在古代印度表现为男身,在汉地逐渐转变为女身。但是观音形象在汉地的理解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其一,从佛理上看,无论男身、女身,既可能是观音在成道前的轮回的不同身份,也可能是观音成道后的不同化身。观音形象并不需要执定在女身上。从前者看,李利安教授认为:“各种互不相同的观音身世说,包括婆罗门教神话中的牲身说(阿湿毗尼)、印度佛教的男身说(不响太子、莲花童子以及大仙人、大居士等)、中国佛教的女身说(妙善公主),这些说法之间有无矛盾之处?到底哪种说法才是观音菩萨的真正身世?按照佛教的基本理论——业报轮回说,一个人的生命不是仅存于今生今世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就像滚动不息的车轮,永不停息地转动在时间的长河中,直至达到最终的解脱境界——涅槃。所以,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体来说,他(她、它)的昔日经历都会是形形色色的。他(她、它)有可能曾是某种飞禽或走兽,有可能曾是张三,也可能曾是李四,有可能曾是女人,也有可能曾是男人,生生不一,世世不同。从这种理论看来,观音菩萨在成道前的各种身世之间便无矛盾之处,他们只是观音菩萨过去不同世中的不同经历,是相互统一的、完整的体系。”
从后者看,则佛菩萨无定相,《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净土宗旨庵大师在《观音大士像赞》中所说:“大士法身,非男非女,身尚非身,复何所倚。”观音在教化度人时,根据众生根器的不同,而化身男女,如《玄应一切音义序》说:“非相无以引心,非声无以能解”,但此相此声都是暂且的权法,在达到引心、解心的目的后,则登岸弃筏,不能再生分别。《琅嬛记》载:“一人问应元曰:‘观音大士女子乎?’答曰:‘女子也。’又一人问:‘经云观音菩萨,勇猛丈夫,何也?’答曰‘:男子也。’又一人曰‘:观音一人,而子一男子、一女子者,非矛盾乎?’答曰:‘非也,观世音无形,故《普门品》述现众身为人说法,既然现众身,则飞走之物以至蠛蠓醯鸡,皆可耳,岂直男女乎?’”观音男女身形象,只是说法示现不同而已,并没有完全的定准。
但是,由于佛教在古代印度受到其本土文化的男女不平等的影响,故多以男身形象来描述观音。由此,在汉地的观音的女身形象就有对治之效。女身形象可以更为彻底地贯彻佛教的众生平等说。在大乘经典中,佛陀呼唤男女平等的思想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张扬。如《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胜鬘夫人经》中都说男女平等,皆可成佛。A解脱不由性别决定,而是由个体的修行、智慧来决定。
其二,从民间的信仰上看,汉地观音形象已经女身化。其中,既有唐代武则天政治运动的影响,又有民俗心理的影响。武则天废唐立周,将自己视为弥勒佛的降生。弥勒佛的形象在人世间的表现即是武则天这一女身。朱子彦教授认为:“唐代观音性别之变化,与武则天执政及大力宣扬自己颇有关系。武则天不但本人曾入寺为尼以及与佛教僧徒过从甚密,而且还声称自己为弥勒佛转生,从而革唐命,建立武周政权,登基称帝。这对于观音形象之改变,当有很大影响。按佛教传说,弥勒曾受释迦牟尼预言,将继承释迦之佛位而成为未来佛,亦即所谓贤劫千年佛中的第五佛,以度化一切世人和天人大众。而按净土宗的说法,观音乃是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阿弥陀佛的化身或者继承者。所以,二者的身份颇为接近。另一方面,弥勒佛又称‘大慈尊’;而观音也号‘大慈’,二者的名号又几乎相同。这恐怕正是民间乃至某些典籍中混淆弥勒与观音的重要原因。”此一事件,可能对于民间观音信仰的女身化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从民俗心理上看,观音所体现的大乘佛教精神正是慈悲度人。社会大众在般若学上不会深究,吸引他们的主要是对于出生,在世,往生的救济,以及救济手段的简单直接。在此层面,男性形象比较侧重规矩,需要对善表彰和对恶惩罚;而女性形象比较侧重无分别的保留,需要对恶拯救。在此意义上,女身观音形象具有母亲般的宽爱,不论子之善恶,只要一心忏悔,母亲即来救济帮助。
此外,送子也是成就观音女身形象重要原因。《妙华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这位送子观音提供了经典的依据。而其在民间的流传中,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送子观音对于观音女身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去佛殿中求子的信众主要以女性为主,女身观音容易有亲和感,让中国的女性更容易接受佛教。另一方面,送子观音的前身是白衣观音,而白衣观音的形象与密教白度母以及鬼子母信仰的合流有关,而白度母与鬼子母都是女身形象,故送子观音也呈现出女身形象。
总之,观音形象由古代印度的男身转变为汉地的女身,既有教理的因素,又有民众心理的因素。汉地的女身化观音是在不违背大乘慈悲精神前提下,配合中国本土的文化特色,对印度观音信仰加以融合发展的结果。基于汉地信众对于女身观音接受的普遍而深入的程度,若再以男身观音示人,反而不被大众所接受。既然观音之相无定相,为此善巧方便,现在塑造观音形象,也应该以女身观音为主。
(本文刊于《世界宗教文化》2016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见附件)
继续浏览:1 | 2 | 3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