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尹德翔]《丁约剑解》与传奇文体问题
  作者:尹德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10 | 点击数:5652
 

  内容提要:自鲁迅以来,传奇作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文体之一种,历来为学界所公认。而牛津大学杜德桥的《〈丁约剑解〉:唐代叙事作品分类的一个难题》一文,通过对《唐阙史·丁约剑解》的分析,对传奇这一分类的意义、明确性及其在阅读和批评过程中的实际效果都提出了质疑。文章追溯了鲁迅对唐传奇问题的论述,针对杜氏的文章,结合对《丁约剑解》的评议,讨论了传奇文标准,区别了“传奇文”与“传奇集”在分类上的不同情况,论述了传奇分类的合理性,提出了把握古代文言小说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丁约剑解;传奇;分类


  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问世以来,“传奇”作为古代文言小说文体之一种,一直为学界所公认。但是,牛津大学汉学家杜德桥(Glen Dudbridge)的《〈丁约剑解〉:唐代叙事作品分类的一个难题》[1] 一文,却对这一分类提出了质疑。杜氏在文章中首先谈到中国古代文献学传统,他援引郑樵《通志·校雠略》中“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的说法,认为中国学者是通过书籍的分类来接触文献的。就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主要指文言小说)而言,在分类上却极其淆乱。杜氏认为,在最近一千年中,对这类作品共有三次大规模的整理,而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即宋初“百科全书式”的分类、晚明士子的分类、“五四”的分类。五四时代,中国学者在西方文学影响下,貌似沿用实则“发明”了“小说”(fiction)这一文类,据此对古代作品进行整理,从那时起,文学史家即将目光专注于“小说”之上,舍此勿论,“本能地”表现出从分类上授受作品的治学传统。杜德桥于是谈到了鲁迅提出而为学者所接受的“传奇”。对于这一分类,杜文认为是没有什么价值的。首先,“究竟什么才是一篇传奇?”杜氏认为迄今为止仍然不能明确界说。其次,“传奇”的分类在阅读和批评中实际效果并不好。他举《唐阙史·丁约剑解》为例,论断其艺术水平并不亚于人们熟知的传奇名篇,而学者们并不以为是传奇。依中国“书守其类”的传统,读者是先看分类后看作品的,《丁约剑解》未被学者归入“传奇”之中,故人们对这篇作品也就未加留意。由这个例子,杜氏说明,“传奇”这一分类误导了读者,使人们忽略了被摒于其外的大量叙事作品的文学价值。那么,按照杜氏的意见,究竟该让《丁约剑解》如何归属、古代叙事作品又当如何分类呢?他的回答是:《丁约剑解》自可“独立自由”,其他作品也不必分类,“勉强塞入鸽笼”,只有这样,一部作品的优点才能清楚,其自身的艺术价值才可彰显。

  笔者觉得,比起一般中国学者,杜德桥这篇文章学理很独到,令人颇有新颖之感。文章运笔老到,看似轻描淡写,而其中所含的问题却重大而尖锐。围绕杜氏所提出的一些观点,结合《丁约剑解》这篇作品,笔者拟就传奇小说文体作一些讨论,以就正于杜德桥先生和海内外方家。

  

  鲁迅对“传奇”的界说是否清楚呢?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鲁迅是在前人基础上确定“传奇”的,所以这又涉及到古代文献学对所谓“小说”包括其中“传奇”的界划。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说:

  郑氏(郑樵——笔者)谓古今书家所不能分有九(应为“五”,即传记、杂家、小说、杂史、故事——笔者),而不知最易混淆者小说也。必备见简编,穷究底里,庶几得之,而冗碎迂诞,读者往往涉猎,优伶遇之,故不能精[2](P283)。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古代的小说既通于子,又入于史,有的像注疏,有的像志传,众体杂陈,互相出入,实在很难区分。唐刘知几别小说为十流:“一曰偏记,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主要从内容分断而不考虑文体,既嫌琐细又显杂乱。到胡应麟析小说为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六种,眉目廓清了些,而且把传奇列入进去,居一醒目的位置,就把握小说的发展变化而言,堪称后来居上。但胡氏感到这样的分类仍然有很多问题,因为“谈丛、杂录二类最易相紊,又往往兼有四家”,“至于志怪、传奇,尤易出入”[2](P282—283)。

  鲁迅是怎么讲“传奇”的呢?《中国小说史略·唐之传奇文(上)》开篇说: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3](P44)。

  从这段为说部学者尽人皆知的话中,我们可以析出三项,作为唐代传奇的标志特征:一个是“叙述宛转”,同于同篇下文的“篇幅曼长,记叙委曲”,即有情节,有布局,求构思之精妙;一个是“文辞华艳”,同于下文的“施之藻绘”,即重语言,重修辞,求文采之优美;还有一个,从作者之动机而言,就是“有意”,即作者进行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此三项之中,第三项意义最为重大,它是第一、第二项之前提,舍“有意”一项,唐传奇“叙述”与“文辞”的特性都将不能发生。所以鲁迅后来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进一步申述说,唐时人有意识作小说,“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4](P44)。

  实事求是地说,鲁迅从未有给“传奇”下过定义,上面所引也只是对唐代传奇文的描述而已。但笔者认为,这段描述不仅说明了唐代传奇文的体制,也说明了整个传奇文体的规定性。传奇要同时满足“叙述”、“文辞”和“有意”三项,同时满足此三项的,固然可称之为传奇,而其中“文辞”表达不甚好的,仍然可以以传奇例之①。后世学者就是参照这样的标准来认定和遴选传奇的。

  今天看来,“传奇”在中国古代文言文献中最近于西方“短篇小说”(short story)的形式。鲁迅对“传奇”的制断,有没有受到西方小说概念的影响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值得琢磨。鲁迅是中国最早致力于向国人介绍西方短篇小说的翻译家,他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早在1909年就已出版;他也是中国最早执笔创作西方形式短篇小说的作家,远在《狂人日记》(1917年)之前的文言短篇小说《怀旧》(1911年),就已活脱是西方小说的面目。论理说,鲁迅治传奇,应该会想到西方短篇小说,但笔者检寻《鲁迅全集》中的有关论述,并未发现他将二者牵扯起来。倒是郑振铎的《〈中国短篇小说集〉序》(1925年)透漏了其中的消息。在这篇序中,郑振铎引用西方学者的观点,对所谓“短篇小说”从文体上进行了仔细辨析,而后断言说:“中国之有短篇小说,中国人之著意于作短篇小说,乃始自唐之时”[5](P705)。所以《中国短篇小说集》的第一集,专收唐人传奇,其中的主要篇目,就是《中国小说史略》中胪列的“唐代传奇文”。郑振铎明确将西方短篇小说概念与“传奇”作品挂钩,这与鲁迅有什么关系吗?有,这篇序里唯一感谢的人就是鲁迅,因为作者编辑这本书“受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指导不少”[5](P706)。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陈泳超]“写本”与传说研究范式的变换
下一条: ·[萧放]元宵节极简史
   相关链接
·[张勋]白俄罗斯人的传奇散文:特征、与民族性格的联系·[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
·[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宋赫]史事传说的传奇形态及其创编动力
·[马丽莎]东乡族口头歌谣的演说场域分类研究·[高睿涵 刘婷]“文化空间”再分类
·[甘德志]张果老“蝙蝠原形”考·[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
·[林思远]石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的分类研究·[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白宪波]“魂瓶”分类再研究·[周争艳]民间文学遭遇形式论——普罗普的故事分类方案
·[唐植君]日本蛇郎故事从神话到民间的传承与演变·[沈德康]论瑶族神话的分类体系、情节模式与思想特质
·[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林孟蓉]台湾彰化福海宫风水传奇与签谱探析
·[陈冠豪]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核心母题及分类方法·[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