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尹德翔]《丁约剑解》与传奇文体问题
  作者:尹德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10 | 点击数:5494
 

  笔者认为,恰恰因为引入了西方小说概念,从文类学上讲,“传奇”之为“传奇”才真正清楚,“传奇”与其他文体才真正划开。较之“传记”、“志怪”、“杂录”、“轶事”、“谈丛”等概念,“传奇”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之一目,其含义既具体又明白,这是显然的。也正因为如此,自鲁迅以来,传奇一体已从纠缠错结、堆积如山的古小说文献中特然耸出,呈卓异的面貌,这从鲁迅《唐宋传奇集》、郑振铎《中国短篇小说集》、汪辟疆《唐人小说》、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等著作,可以得到直观的印象。在笔者所见到的专门讨论传奇文体的文章里,大概因为民族意识的关系,学者们往往利用中国固有的史料阐发“传奇”名目,而将这个文体在20世纪受西方文学影响产生的特有的规定性搁置一边。这样来讲“传奇”,就退回到鲁迅以前的状况去了,反而是不大能讲清楚的。

  杜德桥本西人而治汉学,照理说,他对援西方小说概念梳理出来的传奇小说,应该更容易辨清才是,怎么反而会对“传奇”拒不接受呢?这个问题留待本文第三部分再作讨论。

  

  杜氏否定传奇的分类,举的例子是《丁约剑解》,这里先谈谈《丁约剑解》。

  《丁约剑解》讲的是,唐大历初年,韦行式任西川采访使,他的侄子韦子威手下的一个步卒丁约,一天忽然来子威处辞行。他送给子威一粒仙药,并称五十年后二人将在京师相见。元和十三年,子威将还京师,在骊山恰好遇见了被押解入京的李师道叛党俘虏,而丁约就在其中。丁约用仙术脱离了囚所,来和子威叙谈契阔;他向子威要了一支毛笔。数日后在京师行刑,子威从旁观看,当刽子手挥刀斩之之时,砍断的只是这支笔,丁约却一跃而出。他和子威来到酒肆对饮,饮过之后,说未来将在昆仑石室等后者,尔后,“下旗亭,冉冉西去,数步而灭”②。这就是《丁约剑解》的概要内容。

  杜氏在文章中对《丁约剑解》的艺术评价颇高,笔者检寻一过,以为似脱离实际。准之鲁迅所阐明的唐代传奇文的标准,尚有距离。从语言的角度看,《丁约剑解》通篇过于简约,干巴巴的,未脱六朝“粗陈梗概”的遗痕。用西方文学的概念来说,六朝志怪全靠“讲述法”(telling),到唐传奇则引入“呈现法”(showing),“讲述”是说明,“呈现”是描写,说明追求过程交代清楚,描写追求情状如在目前,说明用语必省,描写着墨必多,二者的风貌,也是颇不同的(以18世纪英国小说为界,此前西人多用说明做小说,此后多用描写做小说,可以说道理一般)。读《丁约剑解》所遇,多是说明文字,而且就是说明,文字也简而又简。如述子威对丁约“云欲他适”的“怒”,子威对多年后再见丁约的“奇”,这些小说家必不放过可做文章之处,都一笔带过,造成述事上既欠周致,理辞上又乏明润,读起来不动人,也少生趣。至于说子威“后擢明经第,调数邑宰。及从心之岁,毛发皆鹤”及丁约被“反接双臂,长驱而西”云云,像是文忠公史墨,简省之甚,至于干枯了。所以,用“文辞华艳”和“施之藻绘”的标准来衡量,《丁约剑解》显然是不应列入传奇文之类的。

  还有叙事问题。《丁约剑解》的故事虽然历年五十,易地三处,仿佛很曲折,而其实有伏笔无悬念,一根线下来,谈不上“宛转”和“委曲”。如果将唐传奇中有关“仙道”的名篇如《红线》(袁郊)、《裴航》(裴铏)与《丁约剑解》做比,则前二者所述环境的开阔与情节的变纵,与后者环境的局促与情节的单一,差别是显然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或是作者缺乏技巧,或是单纯记录(见下文)而没有刻意布局,或二者兼而有之,但不管怎么样,从叙述的角度衡量,《丁约剑解》都不应列入传奇文。另外,杜文称道的《丁约剑解》“老练的叙事技术”的几个具体表现,笔者也不敢苟同。作品中的“群众场面”(crowd scenes),就其描写的效果而言,远比不上《李娃传》(白行简)二肆斗歌的场面,就算加上了“远距离交流”(communication across the distance),也未能达到动人的程度。关于“局外人观察视角”(the viewpoint of observer),笔者以为,作品变子威事中人为局外人,当丁约就刑之时,于其紧张的心理和复杂的感受无一楬橥,恰恰说明作者艺术感觉的木讷。至于杜文又提到的作品中的“扩展对话”(extended dialogues),不过直截了当申事述理而已,十分平板, 较《柳毅传》(李朝威)中既含性情又呈辞采的对话,不可同日而语。《丁约剑解》是《唐阙史》的首篇,《唐阙史》的作者高彦休是唐五代时人,生平事迹已经失考。据作者自序,《唐阙史》之作乃为补史之阙,“(故)自武德、贞观而后,吮笔为小说、小录、补史、野史、杂录、杂记者多矣,贞元、大历已前捃拾无遗事。大中、咸通而下,或有可以为夸尚者、资谈笑者、垂训诫者,惜乎不书于方册,辄从而记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唐阙史》序)。由此可知,《唐阙史》各篇是“记”下来的,不是“作”出来的,是有意补“阙史”,而无意为“小说”。同一篇序里又说,“愚乾符甲子岁生唐世二十有一,始随乡荐于小宗伯,或预闻长者之论,退必草于捣网,岁月兹久,所录甚繁,辱亲朋所知,谓近强记”。这里更进一步明确说明,《阙史》是多年来对“长者之论”的记录。但是恰恰由于是记录,或者因膺服“长者”,或者因自信“强记”,结果疏于考校,犯了不少史实与知识上的错误。关于《丁约剑解》中人物活动历史年代的舛误,杜文已辨之甚详,这里不烦再辨。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唐阙史》的一篇,《丁约剑解》的作意,仍然只是一般地道听途说,载异述奇,并没有“作小说”的自觉意识。在《丁约剑解》篇末,作者“参寥子”取《史记》“太史公曰”之例,发表了一段议论:

  参寥子曰:上古以前,帝王将相得仙道者,往往有之。近代则无闻焉。盖羽化、尸解,脱略生死之事,所得何常其人。愚常思之,得非名与利善桎缚其身乎?富与贵能胶餬其心乎?噫!内胶蝴而外桎缚,是以仙灵之风、清真之气,无从而入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称六朝志怪“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不特教徒之书如此,既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故无诚妄之别矣”[3](P44)。把这些话用在《丁约剑解》这篇作品上,可以说除了朝代不合,其他都丝丝入扣。当然,许多唐传奇文每每称述来历,造发议论,但这些都只是“借故”,作者的真正寄心,还在于如何叫故事本身宛曲动人。《丁约剑解》的议论是不是也属于这种情况呢?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显然不是。《丁约剑解》意在仙道,不在小说,这里的议论是实打实的,完全可以单就字面上去理解。

  总之,杜德桥认为,《丁约剑解》的艺术水平很高,但是它没有被归入传奇文,所以“传奇”这一分类的正当性就需要打个问号;而笔者认为,《丁约剑解》艺术水平既不高,也不应归入传奇文;反过来说,将《丁约剑解》排除在传奇文之外,于传奇本身也无损。《丁约剑解》实际上并不构成传奇文体操作上的难题。

  

  杜氏对“传奇”的非议,一个说它不清楚,前文既已辩之;另一个,说它“误导”。杜文认为,鲁迅设定传奇小说以来,人们“机械地将此名目用于一小丛故事,间有扩大”,对不名“传奇”的作品无论其艺术表达怎样,一概漠视。他的出发点,是文学价值。《丁约剑解》虽然不足以支持杜氏的观点,但这观点本身,仍然应当重视。他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传奇”的分类是否合理?能否引导人们关注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从而有效地为文学接受服务?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回头再看鲁迅对传奇的研究。鲁迅在“传奇”项下曾使用了两个不同概念,“传奇文”和“传奇集”,笔者认为,杜氏因为对这两个概念未加分别,遂造成了对“传奇”文体的很深误解。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陈泳超]“写本”与传说研究范式的变换
下一条: ·[萧放]元宵节极简史
   相关链接
·[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林思远]石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的分类研究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白宪波]“魂瓶”分类再研究
·[周争艳]民间文学遭遇形式论——普罗普的故事分类方案·[唐植君]日本蛇郎故事从神话到民间的传承与演变
·[沈德康]论瑶族神话的分类体系、情节模式与思想特质·[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林孟蓉]台湾彰化福海宫风水传奇与签谱探析·[陈冠豪]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核心母题及分类方法
·[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宋丹丹]日本石头传说中的妖怪
·[高志明]存在形态:一个认识神话的维度·[白宪波]非遗项目分类保护若干问题探讨
·[段晓卿]非遗分类及非遗阶元系统建构研究·[墨磊宁]“民族识别”的分类学术与公共知识建构
· [鞠熙]法国故事类型索引编制史与口头文学研究思潮·[刘琪]再思族群:基于田野与阅读的启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