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期间,江西省万载县举行“民俗大戏迎新春”展示活动。图为当地群众在表演舞狮。
一月三十一日,北京市民在龙潭庙会上观看民俗传统花会表演。
1月26日清晨(农历丙申年腊月二十九),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迓驾村苗寨笼罩在一片晨雾之中。63岁的麻顺福和老伴特意起了个大早,在贵阳工作的儿子、儿媳这天要带着孙子回来。老两口烧了一大锅热水,等着村里帮忙杀年猪的小伙上门。“呜——呜”,养了一年的猪发出声声嚎叫,和着受惊醒来的夜宿山鸟声,绕山溪流声,一同回荡在这黔东苗寨里。
这是腊月里中国乡村的一处寻常景象。按照传统习俗,从1月28日(农历丁酉年正月初一)到2月11日(农历丁酉年正月十五),中国人迎来了传统的新春佳节。在这段时间里,亿万中国人都会回到家中和家人团聚,拜年、祭祖、访友……
然而,随着中国逐步由乡土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一些传统的春节习俗逐渐消失,很多人感慨“年味儿越来越淡”。1月25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以丰富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那么,作为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春节有着怎样的文化基因?人们常说的“年味儿”究竟有哪些变化?如何使春节更加现代化?本报记者春节期间就此走访了一些普通家庭、采访了相关民俗学家。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2月6日第05版 【本文责编:张世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