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程波涛]《岁朝图》的民俗文化意蕴探微
  作者:程波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04 | 点击数:7347
 

    摘要:作为节令画中的一种常见题材,《岁朝图》是附丽于岁时民俗之上,又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化现象。元日悬挂《岁朝图》曾是传统年俗中的一个内容,这类绘画潜含着岁时节令民俗的文化因子,凝聚着国人的情感与意识,将人们新年迎新、祈福的愿望和岁朝民俗以绘画的方式真切地传递了出来。

  关键词:《岁朝图》节令绘画岁时民俗文化意蕴

       作者简介:程波涛,男,博士,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所长,民俗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岁朝”是旧历新年第一天,又称“元日”、“元旦”、“正日”、“春节”等。据《汉书•孔光传》云:“岁之朝,曰‘三朝’”。颜师古注:“年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岁朝图》是节日信仰民俗所催生和滋养的艺术之“花”,留存着节序和年俗方面的文化信息。广义的《岁朝图》除了有绘画和木版画外,还有以缂丝、陶瓷、屏风等艺术形式出现。作为岁朝应景之作,人们在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之时,以绘画的方式勾画新的生活愿景,慰藉心灵。《岁朝图》的意象构成元素包括神祇人物、山珍蔬果、文房清玩,以及其他一些宜于表达年俗吉祥寓意的物象。简单的《岁朝图》仅一花一瓶,复杂的则多至十余种物象,甚至有年节生活场景的描绘,一些看似寻常的物象,在特定文化情境的烛照下被赋予俗信的功能和文化内蕴。《岁朝图》中的部分诗句和画跋,多给人以积极的文化联想。《岁朝图》自宋代出现以来,就作为岁朝民俗的一种载体和祥物,它也是认知中华民族传统节俗文化心理的一个“媒介”,其中所潜含的隐秘文化信息尤为值得深入探究。

宋 赵昌 《岁朝图》

 

   

         一、岁首之日祈福迎祥的文化意蕴

  迎新是《岁朝图》首要的文化主题和民俗功能。在传统的民俗心理和文化观念中,岁朝正是迎春纳福的最佳时机。古代文献有许多元日节庆的记录,例如,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六“正月”载:“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在普天同庆、举国欢腾的岁首之日,悬挂以迎春接福为旨趣的《岁朝图》,更能够装点祥瑞、喜庆的新年气氛。相传对联滥觞于五代后蜀帝王孟昶在桃符上题写“新年纳余兴,佳节号长春”的诗句,这为年俗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岁朝图》与春联有着内在的关联,皆为年俗信仰的衍生物,均反映出群体岁时迎新的态度与欢庆新年的心情。

  接福是《岁朝图》又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主题。据《长物志》卷五的“悬画月令”记载:“岁朝,宜宋画福神及古名贤像。”直接点画出宋代岁朝“接福神”的风俗,明代以后《岁朝图》“接福”的主要象征性意象是“蝙蝠”。明宪宗朱见深的《岁朝佳兆图》上有手执如意的钟馗和双手托盘的小鬼,盘中盛放的柏枝、柿子和如意一起构成“百(柏)事(柿)如意”喻意,画的左上方飞舞的蝙蝠,可视为“福来”和“福从天降”的“佳兆”象征。画中题写带有祈年的诗句:“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图画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诗与画虽是出自帝王之手,但反映的却是国人岁朝迎新、接福的共同愿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游红霞]作为仪式美术的圣诞树:多元叙事与节日传承
下一条: ·[落笔升蝶]《红楼梦》与元宵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