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程波涛]《岁朝图》的民俗文化意蕴探微
  作者:程波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04 | 点击数:7462
 

  《岁朝图》中的“喜鹊登梅”是岁首“吉兆”的又一喻征。齐白石先生1953年创作的一幅有梅花和鞭炮等元素构成的岁朝绘画就直接题画名为《新喜》。梅作为岁时节物,还隐含有报春的文化讯息,易于引发的生机和希望。另外,梅的吉祥意义还在于人们以梅花五片花瓣喻指“五福”,更能见出梅用于《岁朝图》的吉祥寓意和报春征象。

  《岁朝图》中瓶和瓶花是反复出现的构成元素,用于祝愿一年的平安幸福。瓶子的意象主要是取其“瓶”与“平”谐音,并与其它物象一起表达吉祥寓意,如瓶插牡丹喻“平安富贵”;瓶子、鹌鹑和如意组合,象征“平安如意”;瓶和戟、荔枝组合,象征“平安吉利”和“大吉大利”;瓶插三支戟(有的加置一个笙),表示“平升三级”。《岁朝图》还有条屏形式,在瓶中插上象征四季的花卉,喻意“四季平安”、“岁岁平安”。赵之谦1875年创作的《岁岁平安图》题写:“岁岁平安,富贵神仙,百事吉祥,宰相十年。”更是把平安、富贵之想寓于画图之中。丰子恺先生1958创作的《岁朝图》上题写:“花满瓶,酒满樽,预报明年再跃进。”作品融入了鲜明的时代意识和政治文化色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岁朝图》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发展。

  传为南宋李嵩的《岁朝图》生动地描绘了新年访友等方面的生活场景。明人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和袁尚统的《岁朝围炉图》、《迎春图》等,都是年俗活动中亲友交游、阖家欢聚的真实“记录”,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岁朝时节的趋吉、免祸和求全意识

  在人们的生存意愿中,平安应是首要和根本的需求。《岁朝图》中同样有求吉祈福和祓除不祥多重文化心理的存在。爆竹和大红灯笼在《岁朝图》里是一种极具民俗特征的“符号”。爆竹用于年节主要在于它逐厉、驱魅、辟疫的俗信功能。直到今天,我国民间仍然流传着爆竹驱“年”的传说,这种带有远古巫风孑遗的余绪,突出和强化了年节与鞭炮的民俗功用与特殊关系。“(元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岁朝图》中的爆竹和瓶、鹌鹑等一起表示“竹报平安”。另外,《大易辑说》释红色时曰:“为大赤,纯阳之正色也。”在我国传统的民俗观念中红色被赋予了辟邪、镇祟的神秘功能,并衍生出“朱锁五色”之说。《岁朝图》中鞭炮和灯笼,还有辟阴接阳、迎春纳祥的文化含义。

  《岁朝图》中还有鸡或玩具鸡的形象。民俗艺术中,鸡与“吉”谐音,被视为吉祥之物。而作为俗信中的镇物,公鸡被赋予了神性和神力,发挥着守门、除凶、却阴的神秘功能。这与远古岁朝习俗有渊源关系。古代元日节俗文献中,就有不少“贴画鸡户上”的记录,如:“正月一日,正三元之日也。……贴画鸡户上,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岁朝图》的鸡形象,大多仍在沿用古代民俗中鸡辟阴接阳的文化功用。另外,传统花鸟画中的鸡图像,往往被赋予“五德”(文、武、勇、仁、信)的观念,在文人笔下的《岁朝图》中“鸡”,往往还寓涵以“鸡德比附人德”之意;而以公鸡的鸡冠与鸡冠花的组合表达“官上加官”的祝愿。总之,《岁朝图》中的爆竹和鸡意象,都带有设镇功能与神秘色彩,透露出人们在新旧交接时令所做的辟邪、求吉方面的观念性“设防”。

  《岁朝图》中酒具的出现,隐喻酒的“在场”,这里的酒主要是指“椒花酒”、“柏叶酒”、“屠苏酒”之类的节令风物,皆与元日饮酒除阴、驱瘟的习俗有关。宗懔《荆楚岁时记》也有“椒柏酒”的记载:“是日进椒柏酒,饮桃汤,服却鬼元。”陈元靓《岁时广记》(五)引《风土记》:“正元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松柏颂,椒花酒。”赵彦卫《云麓漫钞》(八)记述:“正月旦日,世俗皆饮屠苏酒。”透露的正是岁朝饮“椒花酒”、“椒柏酒”消灾去病,益寿延年方面的民俗信息。另外,唐诗中也有皇家岁朝赐柏叶酒习俗的描写,都突出其节物的性质。酒是雅集和宴饮中必备的助兴之物,也是生活富足的一个标识,但是,在《岁朝图》出现的“椒柏酒”等酒,还与新旧交替之际驱祟、除阴的年俗信仰有密切关联,隐含有神秘的文化气息。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游红霞]作为仪式美术的圣诞树:多元叙事与节日传承
下一条: ·[落笔升蝶]《红楼梦》与元宵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