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王加华]二十四节气:光阴的习俗与故事(3)
  作者:王加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20 | 点击数:6925
 

  

  对于为什么Fresh Green对应的是清明,而不是谷雨或惊蛰;为什么不用Tomb Sweeping Day指代清明,想必很多人心里都有个大大的问号吧?原因是这样的:

  秦汉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最终确立,但与此同时,阴阳合历历法制度也逐步推广开来,节气与节日开始相分离,故而四立、二分、二至之外,“节气就是节日”的说法就不能成立了。清明在产生之初只是节气而非节日。

  清明(作为节气)期间天气晴朗,生机盎然,对应Fresh Green那是妥妥的没有问题滴!清明节(作为节日),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起源于古代的墓祭之礼,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直到中唐时期,清明作为一个独立节日才逐步兴起,后寒食节冷食、扫墓等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合成现在的清明节。在今天,清明节已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很多民众会选择在这一节日期间扫墓祭拜,这也就是清明节被翻译成Tomb Sweeping Day的原因。

  如今的清明节,既是祭奠祖先、追思慎远的节日,又是外出春游的大好时机,因此,清明节既有祭扫坟墓的生离死别,又有踏青游玩的欢歌笑语,是一个极富特色的节气与节日。

  虽然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二者之间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一些原本在节气日举行的庆典活动,被挪移到了其他时间,如春分日转变成上巳节就是如此。这种情况下,虽然节令日期发生了变化,但活动内核却保留了下来。

  其次,虽然在整理上节气系统与节日系统发生了分离,但一些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这一现象在四立与二至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以“四立”中的立春为例。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事活动讲求“一年之计在于春”,又因为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因此自古以来,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立春都比较重视,民间素有“立春如过年”的说法。

  作为一个重要节日,立春有着丰富多彩的仪式活动,如迎春、报春、送春等。另外,古时这天还有打春牛的活动,以祈求农业生产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饮食方面,有咬春与尝春之俗,从吃生菜、嚼萝卜到吃春盘、春饼、春卷等,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传统饮食习俗。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王加华]二十四节气:光阴的习俗与故事(2)
下一条: ·把握契机 推进非遗保护传承
   相关链接
·[王晓鸣]关于二十四节气传承传播情况的思考·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余仁洪]解码立春文化基因 助推乡村文旅发展
·[鲍燕飞]礼俗互动视角下立春鞭春牛巫术信仰的演变·关于征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在京成立·[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张婉婷 刘芳芳]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方式研究·[童方云]《二十四节气菜·宴》在常州的呈现
·[孟令法]医疗技术的改进与民俗传统的延续:江苏省沛县立春“戴春鸡”习俗研究·关于召开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的通知
·萧放:为清明文化注入当代价值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汪德生]探究立春节日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专题║ 二十四节气——历史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学精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