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挥专业学会在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中应有的咨询服务作用
中国民俗学会作为国家一级专业学会,在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直肩负着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与此同时,中国民俗学会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的咨询机构(2012年6月认证),也是审查机构成员(2014年11月任命,任期为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就如何发挥专业学会在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中应有的咨询服务作用,简略回顾了中国民俗学会在非遗领域的既有实践和经验,并强调了老中青三代学者的人文情怀和代际人才梯队的能力建设。她总结说,中国民俗学会老中青三代学者长期深度地参与了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非遗保护工作,乌丙安、刘魁立等老一辈学者更是毕一生之功为国出力,堪称年轻学人的楷模。近年来,学会在时间民俗、岁时节令、传统知识及仪式实践,乃至非遗主要领域都形成了学术梯队,积累了相应的智力资源和人才队伍。而成立于2015年1月的“中国民俗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评审团队”(下称“评审团队”)通过切实参与委员会审查机构2015-2016两个年度共95个国际非遗项目的评审工作(其中中国项目全程回避),稳步推进学会自身的能力建设,尤其是在发现、储备和培养掌握《公约》话语系统和工作语汇、具备国际评审经验,同时深度参与国内非遗保护实际工作的专家队伍方面取得了相应的进展。
巴莫认为,在国际层面上,通过审查机构项目评审工作的具体实践和实际操演,能够对《公约》框架下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和委员会的工作方法形成更透彻的理解,对缔约国当下的非遗保护现状、公共政策制定和履约能力形成更广泛的了解,从而拓展学会和相关学者参与国家层面的非遗保护实践和能力建设的可能性进路,为中国非遗研究和保护工作带来国际化的理论视域和可资借鉴的工作方法和操作经验。而在地方和国家层面,今年1月以来,受文化部非遗司和外联局的邀请,学会依托评审团队的骨干力量正式成立了“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履约报告课题组”,协助相关社区完成了7个急需保护项目和30个代表作项目的履约报告撰稿工作。在定期报告的数据采集、分析、汇总和表述过程中,团队成员对国家层面的非遗保护工作及其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形成了更为切近的理解,由此对传达《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话语系统和工作语汇也有了更为深细的认识。因此,学会这支非遗团队为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公约》实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和业务咨询奠定了可靠的学术力量,他们也是参与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的智力资源。
最后,巴莫也指出,通过二十四节气保护计划的具体实施,学会从事时间民俗和从事非遗研究的专业力量也当形成一定的整合,进而在《公约》框架下,结合中国国情和项目自身的属性,在保护实践中寻找最佳方略,为确保该遗产项目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做出专业学会应有的贡献。
在会议专题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与媒体记者围绕共同关心的保护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