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16年年会论文•
老行当生存现状与活化传承新模式探析
——以鲁西南地区为例
邓云 崔婷婷 陈丰煜
(复旦大学)
摘 要:老行当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印记,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中国文化战略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此次调研活动在鲁西南地区开展,鲁西南地区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在此地区仍保留多种老行当,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鲁西南特有或者在其他地区现在已经消失,并且鲁西南地区老行当大多保留了其原始的工具和技艺,因此鲁西南地区老行当具有典型性,极具保护和抢救的价值。
调研过程中,共采访了 18 类老行当,包括剃头匠、星秤、打烧饼、修盆补锅、修伞、面塑、画像、定陶皮影、磨剪子戗菜刀、砖塑、曹县柳编、编扫帚、修鞋、修脚、打铁、鲁锦、编马扎和做风箱等。访谈对象为老行当从业者、相关领域专业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民众,调研方法包括问卷法、面对面采访法和研讨会法等。
通过全面了解在当下科技不断创新、竞争日渐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老行当整体情况,我们发现,现存老行当的数量在近代急剧减少,老行当传承模式单一,发展遭遇瓶颈,老行当从业者的生存现状普遍较差,折射出整个大环境下老行当面临的形式不容乐观。
最后,根据现状深入探索老行当存在的根本问题,借鉴优秀经验,结合实际情况,为当地政府提供了可行性建议;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老行当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探究其传承新路径,有针对性地探索出老行当传承与发扬的合理方法,有效挽救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关键词:老行当;生存现状;发展难题;活化传承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