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看,这几幅图的最大共同特点就是,月亮下面有一个长着尾巴的人(神)。汉画像里的女娲何尝又不是如此?女娲的形象大家很熟悉,多是和伏羲一起,像这样:
如果我们把伏羲去掉,女娲图就是这样的:
这样的女娲,与奔月的嫦娥就很相似了。
在伏羲女娲的汉画像里,女娲总是拖着长长的尾巴。
四 、文献中女娲与月的关系
唐代卢仝在《与马异结交》诗中写道:“女娲本是伏羲妇,恐天怒,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补了三日不肯归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鸦。月里栽桂养虾蟆,天公发怒化龙蛇。” 其中“月里栽桂养蛤蟆”一句,体现了民间传说中女娲与嫦娥尚未决然分开的状态。
月亮给古人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圆缺的变化,于是乎善于变化成了月亮的特征。女娲比较早的文献有《山海经》,其中未道明女娲与月亮的关系,但强调了女娲“化”的特点:“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也说:“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其特点之一就是变化。
五、结语
可以想象一下,“羲和”刚分化的时候,分化出来的人物名称在读音上是一样的,都是yi与wo,无论添加了什么字在其前后,中心词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嫦娥就是女娲,女娲就是嫦娥。文字诞生之后,无论是用“我”还是“呙”去记录,读音也都是相同的,只是后来这些字的读音变了,就形成不同的神了,我们也意识不到他们原来是同一个神了。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嫦娥为什么有尾巴了,因为女娲是有尾巴的。
至于女娲为什么有尾巴,那是另一个话题,答案也与名称有关。
(原文载于“民族文学学会”微信公众号 2016-09-14)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