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董杰 通讯员 杨国青)田野流金,瓜果飘香。在这丰收的美好季节,9月9日,来自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32名专家学者齐聚稷山县,围绕后稷农耕文化,交流新理念,探讨新路径,分享新成果,为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经济转型、提升文化产业凝聚共识,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稷山首届后稷农耕文化研讨会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民俗学会、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稷山县委县政府共同举办。稷山县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农耕文化资源独具特色。据古籍文献史料记载、考古发现和大量的遗存遗迹表明,4000多年前,农耕始祖后稷就是在这里,发现粒食,树艺五谷,教民稼穑,从此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新纪元。这里的县名叫稷山,这里的山名叫稷王山,这里有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稷王庙,这里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为农耕始祖后举行春祭秋报祭祀活动的古老民俗。天下粮仓源于稷山。后稷故里稷山县,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世纪70到80年代,稷山县被确定为全国小麦生产基地、山西省棉花生产基地,曾荣获国家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华文化的根,就是农耕文化;稷山县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后稷是周族的始祖;后稷精神可以概括为勤劳勇敢、锐意创新、施惠于民、鞠躬尽瘁;考古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后稷信史;打造后稷农耕文化品牌,促进后稷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文章来源:《三晋都市报》2016-09-10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