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多]女娲神话重述的文化政治——以遗产化运动为中心
  作者:张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30 | 点击数:6588
 

   [摘 要] 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遗产化运动中,女娲神话作为重大文化遗产在“神话主义”的逻辑下被政治性运用与重述。在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的过程中,女娲的遗迹得到重建,女娲的民间信仰活动得以恢复。女娲在现代国家文化语境下获得了新身份,被重述为文化英雄和人文始祖。围绕女娲神话遗产开展的的庙会、旅游、公祭活动,使女娲神话重新整合为当代公共文化。

  [关键词] 女娲;神话主义;文化政治;遗产化;公共文化

  [中图分类号] I207 .73 [文章编号] [文献标识码] A [DOI]

       [作者简介] 张多(1989—),男,云南昆明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女娲神话是中国神话和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以来,女娲神话以图像、典籍叙事、口头传统等多种形式世代传承,从中可见女娲神话通过媒介转换不得获得新的生命力的发展脉络。对女娲神话文本演变的相关研究,参见闻一多、袁珂、刘惠萍、宁稼雨等学者的著述。[1]在女娲神话研究领域,杨利慧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她和团队通过对女娲神话现代讲述的田野调查系统阐释了当代女娲信仰的样态。[2]她结合对相关文献、文物的考辩,对芮逸夫、闻一多等人的女娲神话与信仰“南方起源”说提出质疑,认为女娲信仰主要起源于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3]她的研究还揭示出,女娲神话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展现出新的样态。她还在以往神话主义概念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神话主义(Mythologism)”概念。

  前苏联神话学家叶·莫·梅列金斯基(Yeleazar Meletinsky)在《神话与诗学》一书中将文艺创作中对神话的运用称为“神话主义”。[4](p334)杨利慧先生借用其“神话主义”概念而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强调神话被从原本的文化语境中抽取出来,在新的语境中为不同观众而展现并被赋予新的功能和意义。她提出“神话主义”并不限于文艺创作,而是广泛存在于现当代社会的诸多领域。[5]

  “文化政治”(culture politics)是后现代和后殖民理论思潮中的文化批评概念。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的政治思潮开始广泛参与当代文艺实践。美国人类学家埃勒(J.Eller)认为“文化”和“差异”已经成为最有力的政治范式,促发了现代世界的政治行动。[6]文化作为政治性的力量,体现在文化的塑造力、生命力和区隔力。文化政治通过突出偶然性、临时性、可变性、试验性、转换性和变化性来实现政治的历史化、语境化和多元化。 [7]现代文化政治常见的手段就是文化内部的认同塑造、群体划分和传统发明。神话作为一种宏大的起源叙事,常常是文化政治运作的重要资源。

  女娲神话在现代语境中的重述,尤其是在当代“被遗产化”的过程,交织着文化认同的重塑、民族叙事的重述和文化权利的调整,内蕴着具有可塑性和建构性的“神话主义”的逻辑。女娲神话被确认为各层级、各类别的文化遗产的过程可概括为“神话主义”式的当代传承。或者说,女娲神话在现代语境中的重述,尤其是在当代“被遗产化”的过程,正是当代文化政治实践的典型案例。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出发,着眼于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遗产化”运动,着重分析女娲神话被在全球“文化政治”背景下被政治性运用、重述与建构的过程。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学界的研究不多。仅杨利慧等合著的《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一书有部分涉及到女娲神话在当代政治语境中变迁的调查研究。本文的探讨,或可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一、女娲文化遗产的评选、保护与运用

  女娲神话与信仰在历代传承过程中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其作为神话“显圣物”的有形遗产——庙宇和纪念地,长期以来被学术界忽略,甚至曾被作为“封建残余”遭到拆毁。民间传承的女娲神话讲述和相关信仰活动在20世纪下半叶长期被禁止。1976年以来随着“文化革命”的结束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一情形才逐渐有所改变。2003年后在全球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背景下,女娲神话及相关遗迹、民俗事象通过“遗产化”,进入到国家文化政治的序列当中。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纷纷致力于开掘“文化遗产”的政治能量。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首的国际组织,更是致力于发起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运动。具体而言,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是两个重要的框架性文件。为各国的“遗产化”运动提供了指导。遗产化(heritagization)是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概念,意为将“过去”——值得珍视的、具有选择性的过去——的文化遗存,通过官方部门评定为“遗产”的方式,对遗产进行规划、保护和利用的过程。[8]

  关于“文化遗产”的概念,我国2007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总则第一条提到:“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9]“文化遗产”的提法,与当时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评选、保护运动的影响有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艾菊红]文化再生产与身份认同: 以澜沧拉祜族的旅游业发展为例
下一条: ·[罗苹]神话·天文历法·形而上学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吴新锋 胡港]甘肃泾川文旅景区中的西王母神话主义
·[高健]神话主义与模棱的原始性·[张多]抖音里的神话:移动短视频对中国神话传统的重构
·[高健]时间起点、时间跨越与时间压缩·[李靖]神话的电影媒介化讲述与本体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个案
·[洪允姬]过去与现在如何通过神话相遇?·[杨利慧]神话主义研究与“朝向当下”的神话学
·[祝鹏程]“碎陶镶嵌的古瓶”:袁珂的中国神话普及写作·[高健]元神话、神话剧本与民族叙事
·[梁奇 刘红玲]淮阳伏羲女娲神话的生殖崇拜及其演化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
·[赵经纬]神话主义视域下电子游戏叙事中的神话重构及其当代意涵·[张多]新兴自媒体对中国神话资源的传播与转化
·[张成福]从地方神灵到人文初祖·[霍志刚]遗产旅游与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