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参看Laura Hostetler. 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以及彭文斌:《近年来西方对中国边疆与西南土司的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关于清代民族志是否与殖民有关值得商榷,参见吴莉苇:《比较研究中的陷阱——评劳拉·霍斯泰特勒<清朝殖民地事业>》,《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
②参看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何翠萍《从少数民族研究的几个个案谈“己”与“异己”的关系》(徐正光 黄应贵主编:《人类学在台湾的发展:回顾与展望》,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年;徐新建:《从文学到人类学——关于民族志和写文化的答问》,《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等。
③笔者对此已撰文论述。参看王璐:《“民族志”在汉语世界的古代表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10期。
④参看何国强《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序言),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编,周云水等译《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1951年。第6页。此书版次分别为:第一版(1874),第二版(1892),第三版(1899),第四版(1912),第五版(1929),第六版(1951)。
⑤参看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两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87页、第271-288页;张其昀:《中国民族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52页。
参考文献
[1]中央研究院八十年院史编纂委员会.追求卓越——中央研究院八十年(卷一:任重道远)[M].台北:中央研究院,2008.
[2]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之工作旨趣[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中央研究院,1928(10).
[3]陶英慧.蔡元培与中央研究院[J].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8(7).
[4]王璐.“民族志”在汉语世界的古代表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0).
[5]梁启超撰 汤志钧导读.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李泰棻.方志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8](民国)郑裕孚.归绥县志[M].归绥县志目录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9]凌纯声.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J].民族学研究集刊,1936(1).
[10]凌纯声,林耀华.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1]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八(上),1947.
[12]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39.
[13]诸宝楚.滇疆苗蛮纪略[A].林超民等主编.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17卷)[G],兰州大学,2003.
[14]任映沧.大小凉山倮族通考[M].西康:西南夷务丛书社,1947.
[15]陈国钧.生苗人的人祖神话[A].吴泽霖,陈国钧等.贵州苗夷社会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6]王明珂.民族文物之反映与映照[J].历史月刊.2003(185).
[17]江应樑.凉山夷族的奴隶制度[A].江应樑.江应樑民族研究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18]林惠祥.神话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19]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集刊,1938(1).
[20]闻一多.伏羲考[A].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3卷)[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1]芮逸夫.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上)[C].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
[22]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3]吴宗济.拼音文字与西南边民教育[J].西南边疆,1938(1).
[24]张廷休.再论夷汉同源[J].西南边疆,1938(6).
[25]刘锡蕃.纪表嶺蛮[M].台北:南天书局,1987.
[2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7]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13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9.
[28]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002(2)创刊号.
[29]张其昀.中国民族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30]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两种[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1]Sturtevant,WilliamC.“Anthropology,History,and Ethnohistory”,Ethnohistory(13).1966.p.1-51.转引自庄孔韶.行旅悟道——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2]王明珂.台湾地区近五十年来的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A],徐正光 黄应贵主编.人类学在台湾的发展[C],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
[33]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1.
[34]龙平平.旧中国民族学的理论流派[A],和龚,张山.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C].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作者:王璐(1976-),女,四川遂宁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副教授,文学人类学博士。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学人类学”微信公众号2016年8月22日 【本文责编:张倩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