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王璐]汉语“民族志”溯源再议——以中国早期西南边疆民族调查为例
  作者:王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29 | 点击数:7346
 

注释

  ①参看Laura Hostetler. 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以及彭文斌:《近年来西方对中国边疆与西南土司的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关于清代民族志是否与殖民有关值得商榷,参见吴莉苇:《比较研究中的陷阱——评劳拉·霍斯泰特勒<清朝殖民地事业>》,《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

  ②参看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何翠萍《从少数民族研究的几个个案谈“己”与“异己”的关系》(徐正光 黄应贵主编:《人类学在台湾的发展:回顾与展望》,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年;徐新建:《从文学到人类学——关于民族志和写文化的答问》,《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等。

  ③笔者对此已撰文论述。参看王璐:《“民族志”在汉语世界的古代表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10期。

  ④参看何国强《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序言),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编,周云水等译《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1951年。第6页。此书版次分别为:第一版(1874),第二版(1892),第三版(1899),第四版(1912),第五版(1929),第六版(1951)。

  ⑤参看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两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87页、第271-288页;张其昀:《中国民族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52页。 

参考文献

  [1]中央研究院八十年院史编纂委员会.追求卓越——中央研究院八十年(卷一:任重道远)[M].台北:中央研究院,2008.

  [2]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之工作旨趣[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中央研究院,1928(10).

  [3]陶英慧.蔡元培与中央研究院[J].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8(7).

  [4]王璐.“民族志”在汉语世界的古代表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0).

  [5]梁启超撰 汤志钧导读.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李泰棻.方志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8](民国)郑裕孚.归绥县志[M].归绥县志目录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9]凌纯声.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J].民族学研究集刊,1936(1).

  [10]凌纯声,林耀华.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1]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八(上),1947.

  [12]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39.

  [13]诸宝楚.滇疆苗蛮纪略[A].林超民等主编.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17卷)[G],兰州大学,2003.

  [14]任映沧.大小凉山倮族通考[M].西康:西南夷务丛书社,1947.

  [15]陈国钧.生苗人的人祖神话[A].吴泽霖,陈国钧等.贵州苗夷社会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6]王明珂.民族文物之反映与映照[J].历史月刊.2003(185).

  [17]江应樑.凉山夷族的奴隶制度[A].江应樑.江应樑民族研究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18]林惠祥.神话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19]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集刊,1938(1).

  [20]闻一多.伏羲考[A].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3卷)[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1]芮逸夫.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上)[C].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

  [22]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3]吴宗济.拼音文字与西南边民教育[J].西南边疆,1938(1).

  [24]张廷休.再论夷汉同源[J].西南边疆,1938(6).

  [25]刘锡蕃.纪表嶺蛮[M].台北:南天书局,1987.

  [2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7]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13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9.

  [28]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002(2)创刊号.

  [29]张其昀.中国民族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30]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两种[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1]Sturtevant,WilliamC.“Anthropology,History,and Ethnohistory”,Ethnohistory(13).1966.p.1-51.转引自庄孔韶.行旅悟道——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2]王明珂.台湾地区近五十年来的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A],徐正光 黄应贵主编.人类学在台湾的发展[C],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

  [33]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1.

  [34]龙平平.旧中国民族学的理论流派[A],和龚,张山.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C].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作者:王璐(1976-),女,四川遂宁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副教授,文学人类学博士。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学人类学”微信公众号2016年8月22日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马腾嶽]论现代与后现代民族志的客观性、主观性与反身性
下一条: ·[张娜]虚拟民族志方法在中国的实践与反思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孙艳艳]修行中的“身体感”:感官民族志的书写实验·[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
·[陈杭勋]多点民族志视角下民间传承群体及其实践与民俗节日差异化·[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