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袁同凯]在异域做田野:老挝的经历
——兼论田野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问题
  作者:袁同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21 | 点击数:7961
 

[摘要]:田野调查研究是了解人类社会与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区别于其它“社会科学”最显著的标志。本文拟以笔者在老挝北部山区的田野调查经历为例,反思在异文化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并以实例讨论田野资料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等问题。


  一、引言

  本文是2005年12月至2006年9月笔者在老挝北部山区Lanten山寨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成果之一。自从事少数民族研究以来,笔者曾经到过新疆哈萨克草原、广西罗城仫佬族社区、广西贺州土瑶社区、广西大苗山苗族山寨、云南金平瑶族社区、吉林延边朝鲜族村落以及老挝北部山区的Lanten人山寨等国内外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田野调查,但真正引起笔者认真思考与反思的,还是2005年至2006年对老挝北部Lanten人山寨的田野调查。本文拟借助对田野经历的描述,试图说明民族志工作者进行田野考察并非是“浪漫的旅程”,而是一个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具体的孤独的生活经历。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家了解人类社会与人类行为的基本方法,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区别于其它“社会科学”最显著的标志。“田野研究”一词源于英文的field study或field research。广义而言,所有的实地研究都可以称为“田野研究”,但是狭义而言,田野工作特指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考古发掘和民族调查,尤其指以关于民族的实地调查。传统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往往以调查异民族为主,为了了解人类社会与其行为,人类学家往往会把他们自己融入所研究的人群的生活里。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体悟另一种生活方式。正如美国人类学家科恩和埃姆斯曾经说过的那样,他们必须与所研究的人们住在一起,学习当地的语言,与当地人建立密切的社会关系,尽可能地使自己成为该社会的成员之一。当然,田野调查还包括单调、费时的观察和记录以及不失时机地参加当地人的日常活动。同时,作为一个人类学家,在那种通常是条件比较艰苦的环境中,必须能够吃得饱、住得惯,保持感情思想和身体的健康。人类学者为什么要通过这种途径获取资料呢?“因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多样性的,又是多变的、富于创造性的,它绝不是只有单一文化背景、有限知识和经验的研究者能够想象和包容得了的。所以研究者必须深入你所要了解的‘他人’的生活中去观察、研究”。本文拟以笔者在老挝北部山区的田野调查经历为例,反思在异文化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诸如介入方式、语言障碍、性别角色、参与程度等问题,并讨论人类学工作者获取资料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等问题。

  二、老挝的经历

  众所周知,人类学从一开始便把异域的社会与文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可以说,从研究殖民地开始,研究异域文化便形成了人类学的传统。撇开其它因素,仅从方法论上看,人类学之所以研究异民族,是为了“从异民族的研究中得到人类学的基本训练,发现其中的方法,学到怎样发现特别文化的本事”。人类学者获取资料的最主要途径就是“深入到‘异文化’中去做调查,努力学习‘他人’的语言、传统,亲身参与当地人的社会生活,从而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体悟他们对生命的看法和态度,做到设身处地地用当地人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正如台湾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所言,“人类学的研究工作有一大特色,那就是要到研究的地方去做深入的调查探索,无论是蛮荒异域或者是穷乡僻壤都要去住过一年半载,并美其名叫‘参与观察’,认为只有这样长时间地深入其中,才能真正彻底地了解你所研究社群的实情”。实际上,到异文化中进行田野调查早已成为“人类学家”的前期必备训练。所有学习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人都知道,是田野训练造就了“真正的人类学家”,而且人们普遍认为真正的人类学知识均源自于田野调查。决定某项研究是否属于“人类学”范畴的唯一重要标准实际上就是看研究者做了多少“田野”。

  2005年底笔者走进了神秘而又古老的老挝,开始进行为期9个月的人类学田野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世代居住在老挝北部山区的Lanten人。Lanten人生活在老挝北部四省,主要集中在垄南塔和丰沙里省,另外,在乌都姆赛省有两个村落,会赛省有一个村落。在田野调查期间,笔者选择垄南塔的一个Lanten人村落为田野地点,与当地人共同生活了近6个月,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参与他们的日常活动,观察他们的日常行为,努力去感受他们的生活,体悟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同时,在当地人的陪同下,还走访了部分居住在丰沙里和乌都姆赛的Lanten人,共访问了12个山寨、11个教学点。在这期间,笔者共走访了235户家庭,通过运用人类学的谱系记录方法,详细记录了1602人的基本信息,包括他们的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重点访谈了423名6-16岁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并对6岁以上村民的教育程度进行了认真统计(表1),获取了大量一手数据,如有多少人从来没有进过学校、多少人中途辍学、多少人在校就读等与教育相关的资料。与老挝的主体民族相比,Lanten人是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被边缘化群体。他们世世代代主要居住在山地丛林之中,至今大多数Lanten人依然沿袭着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式生活。他们耕作主要是为了维持生存;他们自己种植棉花、纺线、染布和缝制衣裤;他们自己造纸以满足各种仪式活动。总之,除了必须到外界购买粗盐和洗衣粉之外,他们几乎无需与外界联系。尽管世界商品经济的浪潮已经波及老挝北部的各个村寨,但Lanten人似乎依旧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前工业社会里,虽然部分Lanten村寨坐落在交通便利的公路边,但现代经济对他们似乎并没有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当然,近些年来,随着原生态旅游业在老挝部分省区的发展,Lanten山寨的田园式生活已开始受到冲击,但这种变化目前尚不明显。

   

  在异域做调查,研究者会遇到许多问题。首先是办理各种繁杂的许可手续。在老挝,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相当缓慢,仅办理在当地从事研究和进入田野点的手续,就占用了笔者一个多月的时间。几乎每个工作日笔者都去询问手续的事,得到的回答总是“我们正在办理”。在这段时间里,笔者学会了耐着性子说“baw pęn nyăng”(没关系),这是老挝人经常挂在嘴边的用语之一。在老挝,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人们的生活轻松而安逸,不论男女老少,大都穿着拖鞋,悠闲地走在街道上,神情自得。傍晚时分,家人聚集在院庭里,一边谈笑一边用手抓食饭菜。晚饭过后,人们在院庭里燃起一堆烟火,以驱赶蚊虫,或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喝啤酒,或躺在吊床上欣赏晚霞。街边的小贩们悠闲地坐在自己的摊位或商店或餐馆门前,没有人拉客,也没有人吆喝叫卖。可以看出,老挝人这种习惯的养成,与其信仰不无关系。在老挝有一半以上的民众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的教义告诫人们“生死由命,贫富在天”,一切都由佛祖安排。对此,著名学者Weber 在其名著《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有详尽的论述。根据Weber的研究,小乘佛教属于神秘主义宗教,主张避世,主张与社会经济生活隔离等。这种教义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老挝民众的“国民性”,难怪乎老挝人总会把“baw pęn nyăng”挂在嘴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王尧]山西洪洞地区的二郎传说与信仰调查报告
下一条: ·[彭兆荣]家园遗产守则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姜容]绣映湘魂: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湖南湘绣的保护与传承
·[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杜韵红]以村为馆: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
·[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