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7月17日-23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民俗学会、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党委宣传部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承办,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协办的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研讨会暨暑校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举行。 作为本届暑校倡导人之一朝戈金教授亲自参加了暑校开幕式和闭幕式,分别致辞,并做了精彩学术讲座,与专家学者和学员一同参加了田野调查。
朝戈金,蒙古族,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长,国际史诗研究学会会长。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担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专家。
7月17日上午,在本届“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研讨会暨暑校”开幕式上,朝戈金教授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学员表示热烈欢迎,他深情回顾了开办本次研讨会和暑校的历程。他说,鉴于国际上成功经验和中美两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需要,举办了本次暑校,暑校将会在中美两国交替举办,这将对中美两国,尤其对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力量的快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通过暑校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希望各位嘉宾能切身感受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将蒙古族优秀的文化展现给世界,也希望让中国民俗学界了解晚近国际民俗学发展的理论与成果。
7月17日下午,朝戈金教授为来自中美的民俗研究者进行了主题为《以社区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中国实践》专题讲座。他以魏鹏举的《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文化创意的内生价值研究》一书中所谈到的中国的文化政策的量化数据来分析中国当前的文化政策。他表示中国文化政策对传统文化、村落、自然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政府也相应投入了不少经费。而文化政策的制定,需要做方方面面的大量工作,中国的文化政策有些做得很好,有正面的效果,有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如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的政策,目前还不太成熟。 他讲到中国传统思想中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些思想和传统延续到晚近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比如文化部出台的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全国推出了18个,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成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条件有:一是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二是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自成系列和体系,三是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助于多种方式来保护,四是地方民众和社区因为文化保护而获得文化认同感并且热衷于广泛参与保护活动,五是地方政府有很强的保护意识。 他以青海果洛德尔文部落为例讲述了地方民众在保护与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过程。他说格萨尔史诗是当地传承的核心,保护区是以格萨尔史诗为核心来保护的。德尔文部落人认为自己是格萨尔的后裔,一直在祭祀、传颂、传承、崇拜格萨尔史诗。他们认为格萨尔史诗是口传下来的,每一个藏族人口头都有一部格萨尔史诗,每个人有责任有义务把史诗传承下来。他们有很强的保护意识,史诗传承受到影响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义务主动站出来保护和传承,并且试图将史诗演唱和地方的其他活动如赛马会、新年祝福等进一步结合起来。现在民间的保护热情很高,识字的自己写,不识字的请文书替他们记录,从2008年开始地方把格萨尔史诗纳入到他们的课本当中。他们想尽了很多办法,自发地用旧的和新的形式来保护格萨尔史诗。 通过这个案例,朝戈金教授强调了地方民众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新的形式,比如马背格萨尔、每两年举办一次演述赛会等,通过新的形式拉动和提升格萨尔的影响力,这不代表加入了新的元素就失去了原有的传统,民众作为主体,传统的持有人,在新的历史状态下他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新的形式。最后他表示历史是发展和进步的,文明的进步中不断会有新的元素加入。
7月22日,“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研讨会暨暑校”结业典礼会上,朝戈金教授指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际传承的关键助力,民俗学暑期学校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表示“优质的课程、高质量的学术讨论和生动的田野体验让本次暑校成为了学者和学员的难忘经历,今后暑校的设计会继续推动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加到暑校的培训中,将来其中一部分必定成为优秀的民俗文化研究者,如果民俗学通过暑校工作得到某种的直接或间接推进,老师的辛苦和学员的实践不会落空,并感谢千万里之外赶来分享学术经验和积累的各位学者,祝贺各位学员完满完成了学业,暑校是每个人的暑校,暑校的事业是大家的事业,祝愿未来的暑校越来越好,并感谢对本次暑校的举办做出默默贡献的敖其教授和乌审旗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商小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