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瑰宝代代相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来被看作是各社区、群体、个人的文化行为和空间表述形式,被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文化场所。贵州“非遗”保留上古文明的珍贵符型,留存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国,也是这块土地留给世界的宝贵贡献。其不仅仅在中国是突出的文化多样性表达,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村寨里生发出来的祖先记忆和文化视像。寨子在中国的原始聚落中为最小单元,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从这里生发的。贵州的寨子如一个小小区隔,在大山之间,居住着十几户到上百户人家,农耕劳作生长出祖先崇拜的神圣仪式,精微繁复的手工,是手工者对神灵和祖先产生敬畏后的心灵守望,是看待世界的纯粹审美和公正对待世界的原初表达。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留的符形,直接承接上古时期的文明,对探寻中国文明之源具有重要价值。一直被广泛视为贵州民间艺术,是上古新石器时代部族、方国的文化遗留,相当于国家这一级意义的遗产。民族迁徙史和保守性神灵文化,是祖先崇拜的需要以及族群定义的神学意义,使其在固执的仪式场域和生活场景得以传习,代代相传。而贵州多民族手工艺所承载的文明起源的重要性,如果不被认知她对上古文明起源的伟大贡献,我们将永远不能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因此,在贵州举办国际性“非遗”论坛,探讨以传统伦理视野为基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重新回到文化的合法性和原点,来探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语境下的传承和利用,让海内外专家分享的智慧,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方面,更具现实观照性。
集聚具有文化使命感和探知精神的“非遗”传承和发展;不断强化对贵州“非遗”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同,学习国内外“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好案例,与多学科多族群互动交融;让城市和乡村交流互生,引领“非遗”传统文化滋生新的生命力;面向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具有传统价值的“非遗”为媒介面向世界表达中国,以“非遗”文化为基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世界对话……从长远来看,这些努力是贵州转变“非遗”资源大省为民族文化强省的切实发展路径。
继续浏览:1 | 2 | 3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贵州日报》2016年07月15日13B版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