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萧放]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09 | 点击数:10853
 

  端午节在传统社会是加强人伦关系的大节,民间出嫁的闺女回家省亲,女婿随之上门馈节,娘家与婆家因这样一次节日情感与礼物的流动,实现了姻亲间的人伦关系的加强。近代以后虽然民间仍然利用端午作为亲族关系加强的机会,但在后来持续的宗法关系破除过程中,端午也逐渐沦为吃粽子的节日。在端午节的诸种要素中,唯有节日饮食变化不大,人们虽然逐渐放弃了雄黄酒,但咸鸭蛋与粽子仍为节日饮食的佳品,有时人们径直称端午为“粽子节”。即使是粽子,在当代社会它也成为四季常有的商业食品,其节日的提示意义也不再那么明显。

  端午节地位的衰落,固然与政府有意忽视的制度性制约与影响有关,也有因社会变迁而产生的人心的变化,原本为民众生活中三大节日之一的端午节逐渐成为老人们的记忆,甚至沦落到年轻人不知端午为何物的地步,直到韩国“申遗”的棒喝我们才开始清醒。我们还需要端午节吗?端午节的当代意义是什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端午节俗传统重建的意义与途径

  一种事物是否为人们接受、认同,就看它是否具有认知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时间生活传统,它不仅是一个时间段落标志。在节日之上,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节日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信仰。它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紧密而强烈。而现代时间体系背后没有本民族的情感与信仰,对我们来说它是一种纯技术的计时手段。因此,我们对西洋节日没有知觉,却对中国传统节日特有感情。

  端午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传统节日,端午的原始意义是避邪驱疫,但在六朝开始就有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这一传说的加入,表明人们已不满足于端午节俗原始解释,人们通过对端午节俗的补充与再解释,表达出人们对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物的崇敬,以传承一种爱国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南北分立的南北朝时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保存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习俗是重要内容,端午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尤其重要,我们应该从建构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闻一多之所以在《端午考》中强调龙舟的意义,强调龙崇拜,就是从传统节俗中寻找民族文化的精神依据,虽然他的结论我们不见得同意,但我们认同闻先生的研究意识。

  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是端午节俗的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自六朝之后,一直存在于端午节俗之中,一直服务于民众的生活。如果要更仔细地看,全生避害的节俗普遍存在于南北地域的民俗社会之中;追念先贤的传说同样流传全国,其中纪念屈原的传说,一般集中在知识阶层,当然在两湖地区人们纪念屈原的色彩更浓。

  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是本真意义的节俗,因此它也是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在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人们生活在地球上,生存环境仍受到大气气候的变化影响,湿热的夏季仍是难熬的季节,也是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人们还不能完全避开高温的不适与瘟疫的威胁。期盼生活的顺利与平安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人们也就需要从物质上或心理上得到一种安全的保障,因此处于阴阳二气转换的端午时节,人们必然仍会选择传统的文化手段,来卫护生命。端午传统节俗中的戴五色线,门口挂艾、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等,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仍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在当时那样一个人人自危的时刻,这首民谣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避瘟保健的节俗意蕴,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藉的民俗心理。

  同时人又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有基本的生存,也需要有文化的延续。文化延续的关键在于族群的延续,要保障族群生命的恒久,就必须有强固的族群意识。屈原等爱国士人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也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子孙不屈不挠地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有关屈原的历史传说比较于原始避瘟信仰来说,显然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才使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屈原的故事,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在全球化的时代,在世界文化融汇的大潮中,要守住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民族的内聚力,传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十分必要。所以我们也就特别珍惜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在端午节中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目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中回归传统,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我们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我们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活中延续更新。近年来,湖南岳阳、湖北秭归等地每年都要举办端午龙舟大赛,端午竞渡成为当地民众接续与回归节日民俗传统的重要表达方式。

  四、结语

  我们需要既传统又现代的端午节,传统是我们民族的重要时间记忆,它是保障民族绵延的文化资源与前进动力。我们保存节日传统,传承古老的精神文明,根本目的是力图保存民族文化的特色,保存文化之根,根深才能叶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代社会变化给民族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课题,我们需要重视当下民众的精神与社会生活需要,只有将当代人们的情感、欲求融进当代传统节日之中,传统节日才能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并继续发挥为广大民众服务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时代,我们在选择传承、改进传统节日习俗方面有自己的主动性与责任意识,我们可以根据当代社会实际与民族文化建设的未来需要,对传统节俗进行传承与移易,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做到天衣无缝。当然这需要对传统与现代的透彻了解,需要我们的大智慧。

(本文刊于《民俗研究》2009年第4期,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刘魁立]话说端午
下一条: ·[曹茂 秦莹]南方丝路重镇会理端午饮食习俗考
   相关链接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
·[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
·[薛锦霞]“走亲”与“斗龙”:端午龙舟的村际交流·[任宽]中国叙事体系观照下当代虎故事的叙事形态研究
·[孟令法]社会需求与信俗治理的失衡:民间信俗空间当代兴废的政策反思·[孟琳峰]消费“山海经”:当代“山海经热”中的大众读本与文化想象
·[马晓飞]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传统舞蹈的当代文化价值探析·[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
·[林德山]课程思政视阈下中华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意蕴·[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金茹雪]传统开学礼在当代的变与不变·[姜清越]佛山金箔审美价值的当代重构
·[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方云]从景观到生活:园林遗产的当代叙事转向
·[段治兰]赋声以物 赋音以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民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活态展示研究·[代清]灶王传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叙事向度、当代意义及现实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