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萧放]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09 | 点击数:10854
 

  (四) 竞技娱乐

  节日娱乐是传统节日构成的要素之一,但不同性质的节日会有娱乐内容与娱乐程度的不同。端午节日原本是仲夏月令中的避忌节日,按照月令时对夏至节气的理解,人们只能静止勿动,以待阴阳二气自然变化。但汉魏时期围绕着夏至形成的端午节,并没有简单地继承先秦月令传统,而是吸收了南方民族竞赛传统,加重人文活动的色彩,重视调动人事活动,顺应时气变化的方向,以扶阴抑阳。具体民俗措施是龙舟竞渡与斗百草、斗蛋游戏等。竞赛游戏是端午节日娱乐的主要内容。这些竞技游戏在兴起之初,侧重于巫术与信仰意义。如龙舟竞渡,起源于南方水乡古老时令信仰,竞渡以划船者之间的技术与体能的较量为内容,双方的竞争,在古代象征着阴阳二气的争锋。龙舟竞渡的原始意义在于顺时令,助阴气,实现阴阳的和谐。六朝时期添加了悼念屈原的仪式解说,两湖地区龙舟竞渡因此有了驱邪逐疫与人神崇拜的信仰内涵,虽然如此我们看到地方百姓利用端午节进行娱乐竞技的浓厚兴趣,所以我们在各地端午竞渡节俗中看到了地方社会民众的娱乐与狂欢。沅水流域端午竞渡传统甚至在古代达到“风俗如狂”的状态。唐朝诗人刘禹锡《竞渡曲》:“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明人李东阳《竞渡谣》中对竞渡的情形亦有描述:“湖南人家重端午,大船小船竞官渡。彩旗花鼓坐两头,齐唱船歌过江去。丛牙乱浆疾若飞,跳波溅浪湿人衣。须臾欢声动地起,人人争道得标归。”明人杨嗣昌《武陵竞渡略》中详细描述了当年武陵地区端午竞渡的场景,当竞渡时,有各种习惯的技巧、玩法,或者前驱中流,阵容齐整,或者偃旗息鼓悄然整先,或忽进忽停,以疲劳对手,或一纵一横,挤兑它船,或甲船与乙船竞赛,丙船上前干扰,待甲乙准备与丙竞赛,丙船却抽身而退,让甲乙争锋,称为“送船”。或甲强乙弱,让乙先行,从后追赶,称为“赶船”。或自量力不如人,遇敌先逃,称为“怯船”。本无斗心,悠游竟日,称为“演船”。久习船事,足智多奸者,称为“老水”。后生新锐虽然竞渡不胜,说新木船无老水,输了也不惭愧。这样的竞渡形式,实则是端午节日社区居民娱乐游戏的活剧。湖北竞渡亦十分壮观,袁宏道《午日沙市观竞渡》诗中描写了荆州沙市竞渡的盛况。“金鳞折日天摇波,壮士麾旄鸣大鼍。黄头胡面锦抹额,疾风怒雨鬼神过。渴蛟饮河貌触石,健马走阪丸注坡。倾城出观巷陌隘,红霞如锦汗成河。”据明人张瀚说:竞渡南京为盛,福建次之。竞渡的舟船一般可容十人,大者大约二十人,鼓棹争先,顷刻数里,往来如飞。明后期杭州在西湖也开始仿效端午竞渡,但因为湖水平稳的关系,竞渡变成游湖的游戏。清代各地端午娱乐依然以龙船竞赛为主,当然不仅赛力,而且是竞赛智与巧。江南苏州、扬州、杭州等地作为吴越的故地,沿袭了端午竞渡的传统,不过有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游乐。重点展示舟船的华丽、水面的嬉闹等。百姓买卖杂货食品,“所在成市”,十天才结束,俗称为“划龙船市”。晚上万船灯火,尤为奇观,俗称“灯划龙船”。

  扬州五月有龙船市,龙船市自五月初一起至十八日止。在四月晦日试演,谓之“下水”;止十八日牵船上岸,称为“送圣”。船长十余长,前为龙首,中为龙腹,后为龙尾,各占一色。船上小儿表演同苏州。有人往水中掷乳鸭,或者掷土瓶、猪胞等,龙船执戈竞斗,称为“抢标”,舟中常有人飞身入水抢之。端午后,龙船由外河进入内河,称为“客船”。送圣后,奉太子(屈原为楚之同姓,民间传说为太子) 于画舫中礼拜,祈祷收灾降福,“举国若狂”。

  端午节赛龙舟传统至今在南方水乡地区传承,并且主要表现为水上竞技运动。即使在北方有水环境可资利用的地方,端午也有龙舟会,如北京通州地区端午节“演龙舟于运河之中以为戏”。在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竞技性的龙船活动在南方地区成为端午节俗的主要标志,端午节也就被称为“龙船节”。龙船的展示成为地方社会节日娱乐的特定方式与公共活动的中心内容。

  端午的节日娱乐在南朝时就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斗草有两种斗法,一种是文斗,斗草名,互相以草名对答,如对对联,比如《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所记“观音柳”对“罗汉松”,“君子竹”对“美人蕉”等,对不上为输;一种是武斗,比试草的韧性,以强健为胜。白居易《观儿戏》:“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民国四年《顺义县志》记载:端午“男子于郊原采百草,相斗赌饮”。踏百草习俗,在后代演化为端午郊外出游,明代北京人“无竞渡俗,亦竞游耍”,除了游天坛避毒外,南耍金鱼池,西耍高梁桥,东耍松林,北耍满井。清代天津武清也有“耍端午”之说。在北方地区还有端午射柳的游戏,另外南北一些地方都有端午打石头仗的习俗。

  (五) 家庭人伦

  聚合家庭情感,强化家庭血缘伦理意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要素之一,端午节自不例外。当然因为端午节日属性的差异,体现家庭人伦的方式在端午有自己的特色。端午节除了祭祀祖先等传统节日习见内容外,还特别重视未成年的女性,明代北京端午期间,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石榴花,称为“女儿节”。直到近代在江苏、湖北、陕西一些地方新嫁女在端午节也要回娘家省亲,且带着幼儿回娘家,称为“躲端午”。对年轻女性的关怀是端午节日人伦的重要表现。日本鹿儿岛在五月五日也有类似的节俗,母亲这天背着不到一岁的小女孩在外跳称为“幼女祭”的圆圈舞。朝鲜称五月五日为“女儿节”,出嫁的女儿都回娘家,男女儿童用菖蒲汤洗脸,脸上涂胭脂,削菖蒲根作簪,“遍插头髻以避瘟”,称作“端午粧”。由此可知端午作为女性节日,特别是小儿的避忌日是整个东亚地区的通俗。

  总之,端午节日五大要素相互补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端午节俗传统,从而维持了端午节日形态的稳定,保证了端午在传统节日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二、端午节俗传统在近代的失落

  端午节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夏季的重大节日,从上述节日活动要素中,我们有直觉体验。但自民国建立,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作为标准时间之后,传统节日在时间上的标示意义逐渐失去,加上民国政府一度强制推行新兴节日,废除传统节日,虽然没有成功,但给包括端午在内的传统节日造成了严重损害。民国政府虽然后来恢复了端午夏节的地位,给予公假,但端午作为仲夏之节的地位已经显著下降。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端午夏节公假取消,端午在现代国家假日制度中没有了位置,这是千年以来的历史大变化。不仅端午假日时间难以保证,就是端午传统节日要素也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化中逐渐趋向衰落。

  由于时代的变化,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传统节日有着重要影响,在现代科学观念与现代医学知识推广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与人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端午避瘟保健的节俗主题影响自然降低,这在主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城市生活中尤其突出。

  追悼先贤的主题也因与神灵祭祀融合而在近代以来受到冷遇,与驱疫、凭吊相关的端午重要节俗“龙舟竞渡”在近代以来的社会管理体制之下,因其涉及社会治安、地方信仰与民间社会组织等因素,在较多的地方受到禁止或抑制。如民国二十九年广西《平乐县志》在记述岁时民俗时说:“普通一般人民对于阳历年节固遵奉正朔,而对于阴历年节仍保持旧观念。风俗习惯深入人心,虽政府申禁,而行之如故。”事实上政府的权威还是影响到了传统节日生活,如该县志说到端阳节诸节俗时说:“关于迷信事项已渐改革。闻诸父老所述,往岁自初一日至初五日居近河流市乡有龙舟竞渡之举,今已久废(不复见矣)。”民国十五年广东《赤溪县志》亦“惟竞渡一事近已禁革”的记载。民国二十年四川《三台县志》记载端午节俗:“近水者,则有竞渡之戏,谓之‘划龙船’,民国此戏遂废。故民六年张梓忠宰是邑,有‘蒲酒劳君输鹤俸,梓州连岁罢龙舟’之句。”“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日的标志性习俗,对这一重要的节日仪式与娱乐习俗的禁止,无疑对端午节在民众生活中地位的消减起到了推动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刘魁立]话说端午
下一条: ·[曹茂 秦莹]南方丝路重镇会理端午饮食习俗考
   相关链接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
·[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
·[薛锦霞]“走亲”与“斗龙”:端午龙舟的村际交流·[任宽]中国叙事体系观照下当代虎故事的叙事形态研究
·[孟令法]社会需求与信俗治理的失衡:民间信俗空间当代兴废的政策反思·[孟琳峰]消费“山海经”:当代“山海经热”中的大众读本与文化想象
·[马晓飞]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传统舞蹈的当代文化价值探析·[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
·[林德山]课程思政视阈下中华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意蕴·[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金茹雪]传统开学礼在当代的变与不变·[姜清越]佛山金箔审美价值的当代重构
·[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方云]从景观到生活:园林遗产的当代叙事转向
·[段治兰]赋声以物 赋音以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民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活态展示研究·[代清]灶王传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叙事向度、当代意义及现实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