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端午节俗传统由全生避害、人神祭祀、饮食节物、竞技娱乐与家庭人伦五大要素组成,它们适应了传统社会民众共同的时间生活需要,五大要素的相互关联与互补也保证了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的稳定地位。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技术与文化的进入,端午节俗传统要素逐渐失落,端午节社会地位显著下降。在强调文化多样性,推动传统节日复兴的今天,端午节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从传承与建构民族文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端午节俗文化,重新强调端午节在身体保健与社会伦理方面的特殊意义。我们需要重视当下民众的精神与社会生活需要,让端午节继续发挥为广大民众服务的社会文化功能。
[关键词]端午节;节日;传统要素;当代意义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这从节日名称中就可看出,端午节,除了民间通常说的端阳节外,又名天中节、天医节、卫生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等,这也体现了节日习俗重点的古今变化。作为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其影响范围广阔,虽然各地自然风土与人文环境有所差异,具体节日习俗上各有侧重,甚至不同,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并且从根本的季节感受与身体保健期待看是完全一致的。端午节是中国人的共同节日。
一、端午节俗传统的五大要素及其文化内涵
在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全国共享意义的端午节节俗传统,那就是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这两大传统既是端午节的精神核心,也是端午节历久弥新的内在动力。端午节在南北各地虽然有丰富多彩的节俗内容,但在对具体节俗内容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将传统端午节俗提炼出五大节日要素,这五大节日要素是:全生避害(避瘟保健)、人神祭祀、饮食、娱乐、家庭人伦等,这五大要素能够覆盖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俗。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这五大要素:
(一) 全生避害
端午节时间在仲夏时节,湿热的仲夏时节,由于蚊蝇的肆虐,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人们从生理与心理上都强烈地感受到外在的威胁。人们将端午所在的五月五日看作是毒气流行的恶月恶日,采取各种措施,“以禳毒气”,全生避害。
传统社会卫护生命的措施从形态上看,有动、静两种。动态的是人们在节日期间采取种种主动驱疫、采药、清洁活动,静态的是斋戒、闭门静坐等。从端午依傍的夏至节令习俗看,早期的月令时代,人们认为自然节令日是阴阳变动的关键日,也是人们精神紧张的时日,因此小心避忌,谨慎过关,是当时人的节日心态。人们以静态保护为主, 《礼记·月令》:“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当时有禁火,禁止陶炼,闭门掩身等习俗。汉魏时期,人们将夏季卫生习俗移到了端午,人们以水上竞技、山头采药等户外活动激扬生命、保障身体健康。从端午节卫生的具体措施看有:悬艾避瘟,用艾做成人形,悬于门户之上,“以禳毒气”。清代江南民间称这种艾人为“健人”,其保健意义不言自明。还有佩彩丝避瘟,以五色丝系臂,说是可以避兵灾,不得瘟病,后世民间多用五色线,系在小儿手腕上,男左女右,称为“端午索”或“长寿线”。另外饮菖蒲雄黄酒也是端午避邪解毒的主要保健习俗之一。
端午是“采杂药”的日子。民俗认为午日午时,太阳最烈,这时百草都是药,因此端午是采药的良日。端午采药的传统在民间历代相传,近代湖北英山“日午,採百草以为药物”。采药习俗甚至影响到域外,在越南端午重要内容之一是采药,采药从正午开始,“这时采草药,药效最高”。草药采够一百种,晒干治病,特别治外感、阴虚之病。朝鲜在午时采益母草、狶蔹草“晒为药用”。日本将端午采药称为“药狩”。还有人在端午这天到处寻找蟾蜍,以提取蟾酥作为治天花毒疮的用药。北京旧时还流传着一句俗语:“癞蛤蟆,脱不过五月五。”
(二) 人神祭祀
端午是夏季大节,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段时间,除了采取现实的与想象的避忌措施外,还要乞求神灵的佑护。端午节是祭祀先人的时节,除了台湾等地方沿袭古老的夏至祭拜祖先习俗外,多数地区人们祭祀的是具有高尚人格或对地方有特殊贡献的先贤。如楚地的屈原、吴越地区的伍子胥、勾践与曹娥、广西苍梧的陈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等。其中,屈原在后世影响最大,长江中游端午节俗中最引人瞩目的“龙舟竞渡”,传说就是为了追悼屈原。如清代同治《巴县志》所说:“至设角黍,闹龙舟,吊屈平,楚俗也。”一些地方还有瘟神祭祀与送瘟神的活动。这是端午神灵祭祀的早期形态孑遗。
(三) 饮食节物
节日饮食与节气时令相应,节日食品不仅是节日享受的佳品,更重要的它是民众通过味觉对岁时的感知与精神表达的象征物。“五月家家过端阳,盐蛋粽子与雄黄。”端午节的粽子就是这样一种意蕴特别丰厚的文化创造物,它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其包裹的方式与包裹的内容都有特别的意涵。粽子本来是适应夏至时令的象征物,汉魏前称“夏至粽”,后移到端午,称“端午粽”。粽子用菰叶包裹,菰叶阳性,粽子馅原为龟肉或鸭肉,馅为阴性,取阳包阴之象。“盖取阴阳尚相包裹未分散之象也。”剥食粽子,象征着释放阴阳之气,以“辅替时节”。从岁时自然伦理上看,在阳气盛极,阴气萌生的时节,“顺气”是善性的行为,食用粽子不仅品尝了美味,同时也有扶持时气的积极功效。汉魏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粽子又不仅是自然时令的象征物,在它身上还附着了追思屈原的传说,成为了祭祀屈原的纪念物。屈原故乡的秭归人在端午粽子中特别包上一枚红枣,象征屈原的赤胆忠心。其实从起源上,粽子是祭祀神灵的时令祭品。从粽的制作与食用看,粽子是南方民族的传统食品,也是南方传统的祭品,以“粢”祭神的习俗,在江南稻作区源远流长,而粽即粢类食品。荆楚地区很早就有了裹饭祭水神的风习,据记载,周昭王溺于汉水后,人们在水边立祠祭祀,暮春上巳之日,“禊集祠间,或以时鲜甘味,采兰杜包裹,以沉水中,或结五色纱囊盛食”。南朝时期,屈原传说与五月五日节俗挂上钩以后,饭祭水神,祈求平安的仪式也成为悼屈的内容之一。梁朝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明确说到,五月五日楚人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后因避蛟龙窃食,在竹筒上塞楝叶,并缠彩丝。后世改为菰叶包裹。此外端午节日饮食中还有饮菖蒲酒、雄黄酒,以驱邪避疫。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