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朱靖江]田野灵光:影像民族志与民间文化保护
  作者:朱靖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5 | 点击数:5672
 


  正是因为影像技术的出现,我们才能够比较确切地记录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许多真实图景,这也使得20世纪成为第一个“写真”的人类百年史。

  影像民族志工作者反对这种对影像权力的滥用,更反对将自身的文化意志凌驾于研究或拍摄对象之上,更不能通过摆拍、虚构或拼凑素材等方法,炮制符合自身需求的影像文本。

  从已经完成且公映的多部村民影像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有别于主流价值与外部视角的民间文化观念,它们以影像为载体,对本民族或本社区的乡土知识进行了“主位”立场的文化表述。

青海果洛藏族聚居区的牧民在练习影像拍摄技术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令传统的民间文化出现了严重的存续危机。无可逆阻的全球化、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将乡村和集镇千百年积淀的民间文化水土迅速冲刷,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民间文化传承者,也面临着后继无人、技艺绝嗣的消亡命运。在这个历史性的社会发展时期,中国民间文化保护事业既面临危重的困局,也拥有前所未有的国际社会关注、国内政策支持以及新技术、新媒体优势。特别是数字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鲜而澎湃的动力。

  以影像方式保存民间文化,并非是一种新奇的方法。自从静态摄影(照相)与动态摄影(电影)在19世纪先后问世以来,很多国家的博物馆、学术机构或文化组织便纷纷采用拍摄照片或影视纪录片等方式,对于濒临消失的文化现象进行影像记录。这些影像制品,因其相对逼真地保存了某些民间文化内容,也成为后人欣赏、学习甚至“复原”传统文化的参考资料。可以说,正是因为影像技术的出现,我们才能够比较确切地记录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许多真实图景,这也使得20世纪成为第一个“写真”的人类百年史。进入新世纪之后,以影像生产和消费为主体的视觉文化更是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正如著名学者周宪所言:“视觉因素一跃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要素,成为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在比较的意义上,我们今天越来越多地受到视觉媒介的支配,我们的世界观、见解和信仰越来越明显地受到视觉文化强有力的影响。”

  但是,当我们检阅这些民间文化的影像资料时,同样会发现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早期的影像作品大多质量粗糙、简略,令观看者对表述内容不知所云;拍摄者的种族或文化偏见,使得一些影像作品带有强烈的歧视性“猎奇”色彩;创作者摆拍或作假,使得某些影像作品的真实性遭到质疑;此外,意识形态或商业利益等因素,也会造成影像内容的扭曲或误导,偏离了民间文化的真正价值。

  在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化的影像工作中,我们不妨引入人类学的“影像民族志”概念与方法,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所谓“影像民族志”,通常是指人类学者、民俗学者运用影像拍摄的方法,记录田野所见的社会行为或文化事象,再通过影像剪辑等后期制作手段,构建以特定的社群文化为主题的影片内容,创作出富于文化描述和理论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在传统社会生活中具有精神价值的民间文化,也是影像民族志所要记录和表现的重要内容。

  人类学者通常以“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作为核心方法。“田野调查”是指在一个地区较长时间的驻地生活与入户调查,反对书斋式的研究,强调在社区生活和文化现场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参与观察”则是指人类学者通过亲身参与社群的各项活动:传统节日、婚丧仪式、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等,以“准内部成员”的身份,体验、观察和记录其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作为社会科学界最具实践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学科之一,人类学原本就与民间文化的研究、保护有着密切的关联,当以人类学为依托的影像民族志方法进入到民间文化领域,便能够为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为严谨、明晰的影像创作规范。

  首先,影像民族志强调一种“互为主体性”的文化立场。所谓“互为主体性”,是指在影像创作者与民间文化持有者之间,不存在文化上的高低贵贱之分,而是要坚持一种平等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本信念。由于城乡差别、民族差异、经济水平、社会地位与教育程度的不同,外来的民间文化保护者往往拥有更为强大的话语权力,特别是在影像文化薄弱的地区,掌握照相机、摄影机的人,似乎更具有某种身份上的优势。这也是我们经常会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边远山区所看到的,一群摄影师、摄像师围着几个不知所措的本地人肆意拍摄的景象。影像民族志工作者反对这种对影像权力的滥用,更反对将自身的文化意志凌驾于研究或拍摄对象之上,更不能通过摆拍、虚构或拼凑素材等方法,炮制符合自身需求的影像文本。一部合格的影像民族志作品,是以对他者文化的承认与尊重作为最基本的评判标准。因此,民间文化的影像保护也应建立在“互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2015-10-20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陶立璠]民俗摄影的跨学科检讨
下一条: ·动画电视剧《英雄江格尔》:民族史诗迈入影像时代的新尝试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施爱东: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