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李丽丹]“三言”异类婚故事研究
——兼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作者:李丽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4 | 点击数:15337
 

  2.“三言”异类婚故事中的民间文化精神

  冯梦龙在“三言”各部的序言中都指出,小说主要是面向通俗大众,也就是说“三言”属于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学,且冯梦龙在其通俗小说的创作理论中特别强调小说要“适俗”与“导性情”,故而其题材多迎合一般市民的欣赏趣味。近年来,有许多人研究“三言”价值取向上的市民性,认为“三言”反映了晚明社会思潮中的“好货”、“好色”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笔者通过对“三言”十则异类婚故事的分析,认为占“三言”近10%篇幅的异类婚故事,一方面说明当时人们对于这类题材的兴趣之大,另一方面,其文本意蕴与民间文化所反映的民众精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即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2.1 民间的爱情婚姻观

  瓦西列夫认为,“人的爱情不仅是一种本能、性的欲望和两个人交往中纯生理的享受。它按照和谐的规律把自然冲动和意识的金线,把机体的生理规律和精神准“三言”异类婚故事研究则交织在一起”。爱情不仅仅是一种生理情感的冲动,社会性也是爱情的主要构成因素,某一时代的爱情观,与此时代的社会结构中的人之道德意识、善恶观及其他种种社会意识是紧密相联的。

  我国是一个农耕社会的国家,经济上主要以农业为主,至今,农业人口仍为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耕读传家”是多数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我国的民间故事也主要反映了小农的生活理想与追求,他们的爱情婚姻也主要以农民为主人公,如著名的“螺女”故事、“牛郎织女”故事等。从民间异类婚故事的情节模式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对于婚姻的要求是:女子能操持家务(螺女、龙女、女鬼等均会做出可口的饭菜),甚至能给男子带来财富,如“螺女”故事中常常讲述因为螺女的勤劳使男子家境转好,“龙女”故事中龙女可以在瞬间变出高楼大厦、金银珠宝,更有希望女子能为男子生儿育女,如“鬼母育儿”故事类型。

  总的说来,民间故事包含了农民传统的幸福人生观:妻贤子孝。“三言”异类婚故事中同样反映了这些婚姻期待和要求。《白娘子》中的许宣因白娘子给的银两解决了无力婚娶的难题遂答应了婚事,后来虽几次因白娘子来历不明的财物受到官司之累,终因白娘子能带给他丰衣足食的生活,又能助他开店营生而一再接纳她为妻。《李公子》中的李元所得龙女称心能神奇地偷出考试试题,帮助李元高中,还能预测他的将来并警告其为官期限。《小夫人》中的小夫人一再地送给张胜衣物及银两,在死后,还以珠宝为诱,方才使张胜收留她。《崔待诏》中的秀秀要求与崔宁提前成婚时手中也拿着一大包从府中偷出的金银珠宝,完全可以让二人没有经济上的困难。《一窟鬼》中的李乐娘来嫁时也带来了丰厚的妆奁……正是这些能在物质上满足男子经济需要的女性,才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她们的婚姻与爱情。

  而以悲剧结尾为主的“三言”异类婚故事,其爱情与婚姻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外界的干扰与不平等的身份。《白娘子》《金明池》《小夫人》《崔待诏》《一窟鬼》《崔衙内》等的悲剧结局都是因为和尚和道士的介入,方使男子产生恐惧,要驱走或灭绝自己的妻子或爱人。《李公子》与《郑节使》中分离的结局,一则是因为期限已到,另一则是因为男子要求取功名,实则仍然是夫妻身份地位上的不平等导致的结局。

  以上所述,无论是从爱情与婚姻发生的前提来看,还是从爱情与婚姻终结的原因来看,民间异类婚故事与“三言”异类婚故事都反映了相同的爱情理想和婚姻追求,其结局往往也因此而呈悲剧色彩。虽然“三言”异类婚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民间异类婚故事中的身份不尽相同,但反映的爱情婚姻观却是相似的,是同样的文化和观念形态的产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研究》微信公众号2016年4月11日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张勃]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
下一条: ·[杨利慧]我对“神话主义”的再阐释:前因与后果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
·[孙瑾]故事与图像人物的替代性演变·[石圆圆]指向生命的“行动”:人类世背景下民间故事研究策略的启示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罗浩]《笑傲江湖》的人物设置与游戏规则·[梁珊珊]多主体共议与民间故事的市场化转型:以徐文长《都来看》故事为例
·[李雁超]伦理枷锁与自由意志:中日马头娘传说比较研究·[胡港]咬文嚼字,以至覆亡:书呆子掉文型民间故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