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罗杨]从古老村落中打捞乡愁的记忆
  作者:罗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0 | 点击数:2811
 

  民间故事是最古老的口头传承文学形式,也是当代消失得最快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它一度保存在祖祖辈辈的头脑里,靠口耳相传广为流布。然而,这种传播方式在现代化的飙风面前难免不堪一击。随着生活方式和节奏的改变,随着环境的变迁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故事的传播和传承体系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首当其冲地面临被肢解蚕食乃至逐渐消亡的危机处境,难逃“人去歌息”的宿命。诚如鲁迅先生所说:“言者,犹风波也,激荡既已,余踪渺然,独特口耳之传。 ”口耳相传一旦中断,美妙的故事便会随风飘散。

  当下,民间故事面临的危机,已不是个别作品的随时消亡,而是这种在讲述过程中,不断由群体参与丰富创作,靠口耳相传的故事形式正在失去其扎根的土壤和生存环境。如今,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已很难看到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群,搞故事创作的更是凤毛麟角,难成规模。只有在那些古老的山寨中尚有古老故事的孑遗。若不尽快对其进行抢救性记录整理,终有一天也将随风花飞湮灭,难免造成遗珠之憾。

  难能方为可贵。在这种危局之下,仍不乏有识之士、先行之人。浙江余杭群众文化工作者汤水根就显示出超越他人的先觉眼光和敏捷行动。多年来,他怀着对家乡民间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不辞辛苦地深入到余杭市各村落采访、收集、整理民间故事,并将走村串弄的心血编写成《村落遗韵》一书。读着这些生长于余杭民间沃土,曾为余杭人民带去愉悦的民间故事,我由衷地被汤水根的文化自觉和先觉精神及文化责任的行动所感动并折服。

  故事的传播和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轨迹和规律。大凡优秀民间故事都具有平凡而生动、新奇而真实、引人入胜、鞭辟入里、老幼皆宜的特点。其中既包含着美丽的、丰富的、热情的生活流,也包含着壮丽的、动人的、激情的历史流,更包含着瑰丽的、幻想的、温情的意识流。这些色彩斑斓的传说、神话、故事不似大海奔腾般澎湃壮阔,却宛若蜿蜒的河流,清澈而从容,朴实而浪漫,缓缓流进人们的心间,潜移默化地涵养温润着人们的心灵。故事来自遥远的时空,如同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吉普赛人” ,天生有着“在路上”的基因,天然具备捕捉生活细节的敏锐度和集散人群的广度,以及迅捷的传播速度。故事创作往往也是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一路自觉涤荡、吐故纳新、自我滋养中完成,在经过一次次新的循环、新的壮大后,最终渐渐汇成一片文明的海洋。

  故事是承载和传续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微缩景观。其中沉淀和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厚重的文化通过浅显的故事展现出来,玄妙的道理通过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多面、多元、多向的世界因为有故事这一桥梁的存在而变得好看、好懂、好链接、好到达。民间故事鼓励勇敢,赞美善良,润物于无声。它们常常是爱憎分明、善恶能断的,蕴含着朴实而美好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人们向上、向善、向阳。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过:“将来的艺术家一定会明白:创作一则优美的故事、一首好歌,或是编写人人能懂的传奇、谜语和笑话,可能比创作长篇小说和交响乐更重要。 ”他自己也曾以世界顶尖文学家的身份,亲自参与收集民间故事的工作,他的这一举动在当时曾经被讥讽为一种伟大才能的浪费。然而,时间验证了这位文学家的眼光和洞见。隔了一个多世纪,那些备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故事不断证明着它们对于俄国人精神世界的意义和对于世界文明的价值。

  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民间曾有着灿若繁星的故事家,传承着浩如烟海的故事。我们的祖先通过充满智慧和想象的故事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华夏子孙都能讲出那么一两个自己熟悉的民间故事。人们喜爱民间故事,是因为通过民间故事,人们可以了解祖先怎样用牛耕田,怎样发明农具,怎样创造抵御敌人的弓箭和其他武器,怎样创作音乐和歌舞,怎样制造种种美妙的乐器;人们喜欢民间故事,是因为民间故事往往充满人间味儿、人情味儿和亘古不变的“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鲁班的故事”“牛郎织女的传说” ……如果说乡愁是一种文明的记忆,那么,故事里的乡愁,就是这一种记忆中最美好、最温暖的一切。它们自然而然、温情脉脉,没有耳提面命的刻意,没有宣讲教育的用力,却会直抵人的心里,化育人的性情与行为。它们的讲述者有刚从写字楼里回家带孩子的白领,有遥远的山间一个老屋子里可能并不识字的老奶奶,也许还有迷恋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友人,不管是谁,人们的心灵很容易被这些古老的故事点亮。

  我们的时代离开生命的本源愈远,艺术和诗歌就坚决地渴求回到那里去。民间故事散发着浓郁的乡土味道,是一个地区文化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的天然载体。尤其是一些人物传说、史事逸闻、地方风物传说,是一把读解当地历史、文化的无形钥匙。汤水根和许多基层的民间文艺工作者一样,他们不仅是在收集当地的民间故事,更是在对当地文化记忆的打捞。在这个快速得有点飘忽的时代,他们通过自己实际的工作,帮助我们打赢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竞赛,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从小故事的“遗韵”可洞悉一个民族文化的源流,可令人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窥一斑而见全豹。我相信,无论是好莱坞还是宝莱坞,都无法导演出这些故事里的生活;无论是迪斯尼还是梦工厂,都无法创造这些故事里的梦想。因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这些故事蕴含的美,没有什么比这些故事更能深入人们的心灵。故事里收藏着一个民族的内心与性格中最美好、最坚贞的部分,传扬着一个民族和一个区域的文化中最深刻、最有个性的部分,而这些美好不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因此,铭记和讲好那些古老乡愁里的动人故事是每个华夏子孙的一份责任。那些不辞辛苦地在古村落里打捞文明记忆和乡愁情结,把故事找回家的人应该受到我们的钦佩和礼敬!

  (作者为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原刊于《中国艺术报》2016年4月18日,为作者撰写的《村落遗韵》一书的序言,有删节)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晋永权]民间影像文化的记录者
下一条: ·[邱国珍]区域民俗与地方性知识——《外婆门口是饶河》序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
·[孙瑾]故事与图像人物的替代性演变·[石圆圆]指向生命的“行动”:人类世背景下民间故事研究策略的启示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罗浩]《笑傲江湖》的人物设置与游戏规则·[梁珊珊]多主体共议与民间故事的市场化转型:以徐文长《都来看》故事为例
·[胡港]咬文嚼字,以至覆亡:书呆子掉文型民间故事研究·[查斯查干]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变身:从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