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施爱东]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1 | 点击数:16704
 

  6.孟姜女寻夫。这也是必要的过渡。

  一个千金小姐,毅然抛弃了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要到一个陌生而凶险的地方去执行一项千古留芳的艰苦任务——用哭声去撼倒一座长城。寻夫之旅是孟姜女从“家”到“长城”之间必须解决的空间问题。我们后面还将祥细分析,寻夫之旅可长可短,即使短至一个“去”字,或者一个“找”字,那也是必要的过渡。

  7.孟姜女哭倒长城,找到丈夫遗体。这是孟姜女故事的标志性事件。

  哭倒长城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与核心,是该类故事中最神奇、最引人关注的一个母题。若没有这一中心节点,整个故事就土崩瓦解了。

  而找到丈夫遗体,既是万里寻夫的目的所在,也是哭倒长城的目的与结果。

  8.孟姜女报复害死丈夫的元凶。这是民众心理的必然要求。

  早期的孟姜女故事中并没有这个节点,但这个节点的出现是故事演变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民间故事中,任何不圆满的事件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一种“缺失”,只要缺失存在,民众就会期待它得到弥补。只要民众的心理有期待,故事家们就一定会不断地尝试补接新的母题来弥合这些缺失,以平复因故事的不圆满而带给民众心理的不愉快。

  一般来说,如果故事开头出现了一个贫穷的正面主人公,那么,到了故事结尾,主人公一定会变得富有;如果故事开头的正面主人公是个渴望爱情的光棍,那么,到了故事结尾,主人公一定会有一个美满的婚姻。这是民间故事的通则。

  因此,只要孟姜女出发了,事情就一定会有一个结果。如果孟姜女在半路因为某种变故中止了她的寻夫之旅,那么,故事的缺失就没法弥补,这个故事就是不完整的。如果孟姜女到了长城,找不到丈夫的尸骨,寻夫没有着落,这个故事也是不完整的。同样,如果孟姜女找到了丈夫的尸骨,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回去了,听故事的民众也不会答应,因为他们心里不痛快,民众的这种心理缺失一定要得到弥补。

  所以说,从孟姜女决定出发去寻找丈夫那一刻起,我们就知道,她一定会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旅程,但她一定能到达长城,而且一定会找到她丈夫的尸骨,最后,她还要报复害死她丈夫的元凶。

  9.孟姜女自杀殉夫。这是故事的必然结局。

  孟姜女早就说过了,如果丈夫不幸遇难,她也决不偷生。作为故事家们着力表彰的“贞节妇”,她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应这种表彰,以最大限度地符合故事家们对于“贞节妇”的崇高要求。即使早期的故事家不做这种要求,后期的故事家也一定会想办法让孟姜女走上“自杀”的道路。

  更何况,从逻辑上来说,既然孟姜女得罪了秦始皇,就等于断绝了自己的活路,与其改嫁秦始皇或者被秦始皇处死,还不如自己了断,赢得千载美名。

  更重要的是,孟姜女上无父、中无夫、下无子,而且不能改嫁,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她活在这个世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或价值了,唯有一死,才是她的最终归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故事的节点,全都承担着不可或缺的结构功能,环环相扣。它们的关系就像多米诺骨牌,错置其中任何一环,整个结构就有可能全盘失效。

  如果节点之间是这样一种关系,那么,是不是每个故事家的每一次讲述中,都一定要全部地提到这9个节点呢?

  那也不一定。假设在一段野长城边上,有人对你讲了这样一个孟姜女故事:

  秦始皇的时候,有个女人叫孟姜女,她老公被秦始皇抓去修长城,死在那里,后来,这个女人就跑到长城去哭,当她哭到了第十天的时候,那城墙突然就“哗”地一声倒下来了,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一段倒塌了的长城。

  虽然这个故事只具备了节点5和7,但我们仍然应该认可它是一个简陋的、不完整的孟姜女故事。因为在这个故事中,逻辑上已经隐含了节点1、3、4、6,只不过没有把这几个节点用实在的言语表达出来,未能展开为具体的故事母题。另外,它与节点2、8、9也没有发生矛盾,我们应当把它看作是节点的省略或遗失。

  一个故事家的某一次随意的讲述,往往会因为记忆的遗失,或者具体语境下对特定母题的强调或俭省,或者对共同知识的有意省略,导致故事结构的不完整。这种省略或遗失并不会妨碍其它故事家对于这些节点的补充。也就是说,实际的讲述活动中,未必每一次讲述都会充分展开每一个节点。只要一个实际讲述的故事包含了(或者隐含了)同题故事的“标志性事件”,而又能与同题故事的其它节点相兼容,我们都应该把它看作同题故事中的一员。

  同一地区或同一族群、同一阶层的故事家往往会有相似的情节倾向,其大同小异的故事讲述往往可以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相对自足、完整的系统,比如淄博市淄河镇的故事家大都认为“故事主人公孟姜女与其夫即为本地或周边地区的人”,而孟姜女哭倒的,又是当地的齐长城,从“家”到“长城”总共也就几步之遥,千里寻夫的母题在该地区的故事系统中基本上就不会出现。我们的讨论,是以这个相对自足、完整的系统为基础,而不是以个别故事家的偶然讲述为基础。

  另外,有一些故事家的个性特征比较明显,他的故事可能与别人的故事无法兼容,如果这样,我们就把这些故事视为“小概率事件”。从概率论的角度来说,这些情节比较特别、流传范围较小、影响不大的小概率事件是没有统计意义的,理论上是可以忽略的,比如顾颉刚先生搜集的一个异文,“广东海丰客家民族说孟姜女是一个孝女,她的父亲给人埋在长城下;她傍城大哭,城墙为她倒塌了八百里,她把父尸觅到了。后来补筑倒塌的城墙,终于随筑随崩,故至今长城仍然留着缺处”;又比如说,有些地方有“孟姜女望夫石”的传说,既然望夫化石了,自然就没有寻夫、哭城等一系列后续行为。这一类异文显然与其它地区故事家的讲述不一样,我们就把它叫做小概率事件,不列入讨论。

  提取故事节点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把这些小概率事件排除出去,否则,我们就只能面对一团乱麻,什么规律也抓不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民俗研究》微信公众平台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黄静华]史诗文类视角中的拉祜族“古根”叙事传统
下一条: ·[王逍]人生仪礼展演与集体记忆强化——以畲族“做表姐”斗歌习俗为例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周逸敏 羌玲]江南祠堂的现代功能与作用
·[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
·[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邢乐萌]温峤娶妇:“老夫少妻”母题的生成与故事改编规则
·[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
·[王森燕]浅析凉州贤孝的社会文化功能·[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
·[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孙正国 韩冰雪]“解难题”:中国“命运之子”母题的诗学结构
·[申志明]传统社会地方“八景”的建构、特征及其功能·[罗帆]论《西游记》斗法故事的结构形态特点
·[刘韵鸥]明代戏曲与宝卷中“女转男身”母题的交融与演变·[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
·[李美茹]庙会旅游中民间文艺团体的功能研究·[胡港]咬文嚼字,以至覆亡:书呆子掉文型民间故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