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4 广东廉江《揭氏族谱》中的揭猛像
图5 江西丰城《揭氏族谱》中的揭猛像
图4的揭猛像是揭猛研究会不满意的一幅新画像,本来要用于2009年版的廉江《揭氏族谱》,这幅画像的作者是一位在县城里设计公司工作的揭姓年轻人,他在当地美术班学习过,平时以做平面设计、包装和装修等业务为主,是当地编修廉江《揭氏族谱》的委员会成员,负责族谱中图像的绘制和整体排版印刷工作。他说当时廉江族谱编委会没有给太具体的要求,只要画个相貌堂堂的汉代中年人形象即可,因此他在A4打印纸上用签字笔画了这幅揭猛像,人物的衣饰参考了一些他看过的汉代服饰和古代故事连环画的资料。画中人物五十多岁的样子,除了带着巍峨的介于方山冠和通天冠样式混合的冠帽有点说不清楚,其他包括左手持笏板,交领右衽深衣,且形象勇武庄严,剑眉觑目,眉眼鼻耳口等的细节描绘,都中规中矩,基本接近一个汉代有功名英武的乡绅形象。像下沿用了丰城族谱中的揭猛像赞:“其貌豪雄,其性至公,收平两粤,武帝旌忠。”此图也是以丰城像作为参考依据的。虽然廉江修编族谱的委员会与揭猛研究会的骨干们是宗亲关系,但廉江委员会成员多在粤西当地工作生活,而揭猛研究会的各种活动更接近全国范围,他们之间曾因始祖是揭猛还是史姓始祖仓颉的问题发生过争执,意见未曾统一,最后两方各崇其祖。廉江揭猛像中壮年乡绅的形象,显示出廉江当地退休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和生活态度,就像当地社会中普遍价值观那样——多子富足,他们对自我形象的设计与工作生活在省城的揭猛研究会的自我定位有很大差别。
图5中这张揭猛像来自1990年重修的江西丰城的《揭氏族谱》,也就是参加过潮学会议的那份族谱。丰城是江西中部的鱼米之乡,历代名儒辈出,揭氏家族另一位重要人物,主持辽、金、宋三史的元代翰林院编修、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书法家揭傒斯就是丰城人,作为二品官员,他对当地族谱编修的影响是无需质疑的。丰城族谱为木刻雕版,左开本,传统精细印刷,红色线装,在各地收集回来的族谱中显得最为古朴庄严,谱中除了揭猛像以外,其他后世祖先像并不精细,但也认真粗简朴拙。谱中这幅揭猛像古意盎然,较类似明代中期大部分族谱中流传的木刻版画的风格。画中描绘了一位半身正面老翁像,看上去有六七十岁,从轮廓来看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五缕长须垂至胸前,头戴笼巾,身穿曲领(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左手持笏板,指甲尖长,老翁浓密卧蚕眉,觑目和善细长,悬胆鼻,山根高隆,鼻翼张开,峭角口型,藏在五绺胡下,强调了不事劳作的富贵人家的文人化倾向,而非勇猛的护驾将军,与统一岭南、封侯赐姓的描述相去较远。但是丰城老像中选择朝服的符号,表明了当时的子孙们也有意图与国家发生对话,笼巾、笏板,都是对朝廷的想象,在远离中央政治的华南社会,各个民系和社群产生普遍的对与帝国中心关联的想象是很常见的现象。除了华南,其他地区的族谱叙述和祖先图像中也都存在对于官员服制混淆的现象,就这个问题美国社会史学家伊佩霞曾提出一种看法:“尽管这些人在生活中都是普通人,但在画中却身穿官服,反映了他们对在天国中能够获得这样地位的希望。”但是在丰城流传下来的明代木刻揭猛像中,似乎并不是这样简单的原因,有时候还可能是因为过去的子孙们因客观限制对历史材料缺乏了解,或由于异族统治时期不适合明确表达身份而采用了含混概念的官服样式。丰城祖像在江西各地族谱中都有传播,而且谱中又有《史揭合序》的存在,让揭猛研究会的成员们更愿意相信这份文献是接近历史真相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本文责编:郑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