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家乡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家乡民俗学

[安德明]对象化的乡愁:中国传统民俗志中的“家乡”观念与表达策略*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2-08 | 点击数:11326
 

  在记述各种风俗之时,作者往往是以概括的笔法,来追忆过去家乡的生活文化,从中可以看出力求客观的、把自己的生活传统对象化的努力。例如,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荆楚岁时记》)

  毎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亦各分地分,日间求化。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诸门桥市井已开,如瓠羹店门首坐一小儿,叫饶骨头,间有灌肺及炒肺。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毎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毎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如果木亦集于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纸画儿亦在彼处,行贩不絶。其卖麦面,毎秤作一布袋,谓之“一宛”,或三五秤作一宛,用太平车或驴马驮之,从城外守门入城货卖,至天明不絶。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东京梦华录》卷三)

  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都人皆往钱塘门外玉壶、古柳林、杨府、云洞,钱湖门外庆乐、小湖等园,嘉会门外包家山王保生、张太尉等园,玩赏奇花异木。最是包家山桃开浑如锦障,极为可爱。此日帅守、县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酒食,劝以农桑,告谕勤劬,奉行虔恪。天庆观递年设老君诞会,燃万盏华灯,供圣修斋,为民祈福。士庶拈香瞻仰,往来无数。崇新门外长明寺及诸教院僧尼,建佛涅胜会,罗列幡幢,种种香花异果供养,挂名贤书画,设珍异玩具,庄严道场,观者纷集,竟日不绝。 (《梦粱录》卷一)

  但由于这些著作,均是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实录,其中又无可避免地带有个性化体验的色彩。例如,《荆楚岁时记》在记述正月初七习俗时提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其中的“登高赋诗”,显然是作为文人墨客的作者个人或相关群体经历的体现,而并非普遍流行的一般习俗活动。这种个体化的经验记述,在《东京梦华录》中尤有突出的表现:

  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是夜内殿仪卫之外,又有裹锦缘小帽、锦络缝宽衫兵士,各执银裹头嵴茸樱街�“喝探”。兵士十余人作一队,聚首而立,凡十数队,各一名喝曰:“是与不是?”众曰:“是。”又曰:“是甚人?”众曰:“殿前都指挥使高俅。”更互喝叫不停。或如鸡叫。置警场于宜徳门外,谓之“武严兵士”。  (《东京梦华录》卷十)

  与该书大多概述性的文字不同,这段生动描写具有明显的个人特殊体验痕迹,尤其是在警卫口令中明确提及“高俅”的名字。实际上,综合全书来看,作者孟元老在述及各种民间习俗的时候,往往都是概括性的描述,而每当论及宫廷礼俗,却大都表现为对一个场面或一次特殊事件的记录,这或许同他对这些事件的了解不够有一定关系。如赵师侠在该书跋文中所指出的:“幽兰居士记录旧所经历为《梦华录》,其间事关宫禁典礼,得之传闻者,不无谬误,若市井游观,岁时物货,民风俗尚,则见闻习熟,皆得其真。与顷侍先大父与诸耆旧,亲承謦欬,校之此录,多有合处。”

  相比之下,《梦粱录》对同类活动的描写,则更为概括,尤其是其中的“殿前都指挥使”,由《梦华录》中特指的“高俅”变成了泛指的“某某”:

  更有裹绿小帽、服锦络缝宽衫兵士,十余人作一队,各执银裹头黑漆杖子,谓之"喝探兵士",聚首而立,凡十数队。各队一名,喝曰:"是与不是?"众声答曰:"是。"又曰:"是甚人?"众声应曰:"殿前都指挥使某人。"及喝五使姓名,更互喝叫不停声。或作鸡鸣,是众人一同喝道。自初更至四更一点方止,此谓之"禁更"。前人诗咏之曰:"将军五使欲来时,停着更筹问'是谁?'审得姓名端的了,齐声喝道不容迟。"又置警场于丽正门外,名为"武严兵士",以画鼓画角二百,其角皆以彩帛如小旗脚结其上。 (《梦粱录》卷五)

  《梦粱录》不仅对各种风俗的记述都极为概括,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诗词、谣谚和典籍等,对相关习俗进行综合的疏证。例如,“五日重午节……兼之诸宫观亦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橘等送馈贵宦之家。如市井看经道流,亦以分遗施主家。所谓经筒、符袋者,盖因《抱朴子》问辟五兵之道,以五月午日佩赤灵符挂心前,今以钗符佩带,即此意也。杭都风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或士宦等家以生硃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杭城人不论大小之家,焚烧午香一月,不知出何文典。”(《梦粱录》卷三)对一些习俗,作者往往试图通过文献来解释其来源;有些习俗,无法清理出相应线索的,则说“不知出何文典”[8]。这使得该书已超出一地民俗志书的性质,更像一部综合的区域风俗考证著作。

  “直陈其事”的客观记述方式,显然有益于加强书写的客观性和可信度,然而,即使是在《梦粱录》这样一部看似冷静描写和考证的著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字里行间跃动的个人好恶,以及对故土人文的自豪与难以抑制的赞美之情:

  自淳咸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但杭城人皆笃高谊,若见外方人为人所欺,众必为之救解。或有新搬移来居止之人,则邻人争借动事,遗献汤茶,指引买卖之类,则见睦邻之义,又率钱物,安排酒食,以为之贺,谓之"暖房"。朔望茶水往来,至于吉凶等事,不特庆吊之礼不废,甚者出力与之扶持,亦睦邻之道,不可不知。 (《梦粱录》卷十八)

  类似的情绪,在《东京梦华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其正酒店户,见脚店三两次打酒,便敢借与三五百两银器。以至贫下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银器供送。有连夜饮者,次日取之……其阔略大量,天下无之也。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之万数,不欲繁碎。”(《东京梦华录》卷五)特别是其中所谓“其阔略大量,天下无之也”,自豪与赞美,溢于言表。而由于这些著述总体的风格是客观化的描述和抽绎,因此,这种偶然的情感流露,显得既自然又格外真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岳永逸]城镇化的乡愁[1]
下一条: ·[张勃]现代乡愁与传统村落
   相关链接
·[黄元韬]乡愁视角下的农民工个人叙事研究·[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于学斌]以乡愁文化为基调的村落景观再塑·[周星]现代民俗学应该把乡愁与本真性对象化
·[季全保 季旻孜]抓住抗防疫情后大好时机 用民俗画卷记录文化遗存·[江帆]乡愁背后:东北乡土文化的内隐结构
·[沈莉]展望:乡愁和家乡民俗学的新发展·[季全保]古镇民俗留痕 城市融入乡愁
·[张怀群]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保护试论·当古民居遇上城镇化,如何留住乡愁?
·古村落保护如何留住乡愁·[刘爱华]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保护
·[周星]生活革命、乡愁与中国民俗学·[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
·保护古村落 留住我们的乡愁·文化遗产:跟得上发展 留得住乡愁
·杨豪中:新农村建设还需保存乡土文化精粹·传统村落遗产:“乡愁”如何寄放?
·[黄皓]民间家谱的当代沿承对记住“乡愁”的意义初探·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浙江松阳采访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