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乔晓光]符号的故事
——人类的生活与美术
  作者:乔晓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31 | 点击数:22359
 
 
 
龙,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文化图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符号。也是一个使用得最频繁、最持久、最普遍,也是最具民族代表性的图样。且不说故宫里那皇家气派、翻飞腾跃的九龙壁,那些留在有形物质文化遗产上的龙形象,都是图像的静态之龙,它们无论如何威风也都下不了墙壁碑石。中华民族几千年翻腾飞跃而来的活龙在民间,中华辽阔而又古老的大地上,有一条真正浩荡气派、英武振威的龙文化之河。历史的岁月走进2001年的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中国迅猛开展,人民作为几千年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以真正的文化身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久违了,一个龙文化的人民时代。
人民之龙舞出历史的水面,这是人类文明在全球化趋势背景下的必然,一个崇尚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本土化的时代正在到来。走进中国乡村大地,看一看翻舞在不同民族节日中的龙文化,便能感受到纯朴善良民风中沉积着的精神爆发力。每年的春节,是龙最威风的舞台,也是龙最繁忙、最奔波的季节,同样是辛劳了一年的民众最开心、最狂欢、最游戏、最吉利喜庆的时刻。年节中的龙,是人民的龙;是一方水土天地自然的龙;是百姓最贴心、最互动的龙。一方乡土的龙,任你玩耍,任你戏闹,任你舞出一方的人气,舞来八方的吉祥。只要你有心兴,龙威就永远伴着你。让我们从年节中最南边的广东看起,一个不大的中山地区,便有多种舞龙的花样,有舞草龙、舞金龙、舞醉龙……醉龙舞时,舞者身边跟一个抱酒坛的人,边舞、边喝,人醉龙醉,舞得形气酣畅。江南沿海地区,许多村庄喜舞板凳龙。一条板凳,中间或两头放置花灯,全村的舞者,肩挑板凳列队排开,浩浩荡荡地走村穿户,热闹而又壮观。浦江的板凳龙集剪纸、刻花、绘画、书法、雕塑艺术、编糊扎制工艺为一体,舞起来俨然一个游动的龙艺术博物馆。夜间舞板凳龙的队伍更是迷人美丽,一条长长的人龙之影在黑兰色的旷野中游动,飘浮着的点点龙灯绵延开,似一条若隐若现的温暖之河,时光好像回到了一个自然宁静、万物沉睡安祥的神话时代。
乡民们舞龙,是记忆着龙与人的古老缘份。代表着天和自然之威的龙,也是佑护人间最吉祥可靠的龙。人们敬畏它、供奉它、心中祈祷它。愿它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家族绵延兴旺、人丁富贵吉祥。中华民族的龙精神,就是黄河、长江古老生命之河的精神。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历史磨难,无论前面是激流险滩,还是九曲十八弯,活着就要把生命顽强地支撑下去,就要承受等待着又一个春天发芽生长季节的到来。
龙是一种没有人格化身份的天神,正是这条由无数个动物细节组成的,充满了天地自然属性的龙,才把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元丰富的国家串联了起来。龙像多元民族文化的脊柱,它支撑影响着许多民族的自然信仰,也代表着自然的力量。龙不是皇权独有的圣物,它原本也是百姓群众的祥兽之一。在西南贵州的苗族地区,这里没有汉龙的权势角色,龙是和人的祖先一起出生的平民之龙。《苗族古歌》中说,枫树生出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孵化出苗族祖公姜央、雷公、龙、象、水牛、虎、蛇、蜈蚣等十二兄弟。苗龙既然兄弟众多,围绕着山地农耕劳作的生存,便比汉龙多出了十二分的农事辛劳。苗龙不仅是水神,主司雨水,同时,它还要掌管山林田土、守寨安民、送子添丁、丰产丰收……苗龙成为一方事务最家常的“人民公朴”。但苗人对苗龙的敬崇仪式也是隆重的,其中包括“招龙”、“引龙”、“接龙”,这些都是苗寨重要的祭祀大典,苗人正是围绕着公共社会共同认同的祭祀信仰,凝聚绵延下去的。苗族祭龙大典的意义,在引领、迎接水龙进寨、进家。苗族人祖与龙既为同母所生,那后世的苗人不能没有苗龙的庇佑。在苗族民间观念中,苗龙是大众的,不为任何人独占,苗龙也没有任何权势、官位的依附,它是属于公共空间的神灵。今天,我们在苗族盛装的刺绣和银饰上还可以看到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苗龙形象,其中有牛头龙、鸟头龙、人头龙、花尾龙、蛇头龙……复合型的苗龙纹样,记忆着古老神人杂糅时代的神话传说,苗族盛装就是一部穿在身上的民族史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央美非遗中心公众号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把格萨尔王放到评书里
下一条: · [邵凤丽]家户大神——灶王爷
   相关链接
·[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闫睿欣]作为视觉符号的簪花围:拍照体验中的民俗主义与意义再建构
·[许瑞娟 陈亚楠]跨越边界的纽带:“那伽-龙王”信仰在南亚-东南亚-东亚 连结区域的文明互鉴与共同体形塑·[徐伊雯]水陆画艺术解构新诠
·[邢怀焱]文化符号视域下探究民俗活动的生成与延伸·[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添]网络民俗的灵韵重构
·[王淑英 范家婧]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诸葛亮传说在版纳、普洱地区的族际流动·[王邓军 王琪]图像学理论下徽州汪满田鱼灯艺术探析
·[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
·[吕文君]流动的祠堂:仪式中的宗族镜像与秩序再生产·[刘清源 魏滢哲]当代社会语境下祭星仪轨的象征符号与行为逻辑
·[刘茜瑜]从官服僵尸到吸血贵族: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鬼怪符号的互鉴·[刘爱华]想象、象征与转向:麻姑献寿传说建构及其生活叙事阐析
·[林淳爽]仪式服饰符号的建构、强化和认同·[李永良 李璐]民间美术非遗保护出版研究乱象刍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