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
龙,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文化图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符号。也是一个使用得最频繁、最持久、最普遍,也是最具民族代表性的图样。且不说故宫里那皇家气派、翻飞腾跃的九龙壁,那些留在有形物质文化遗产上的龙形象,都是图像的静态之龙,它们无论如何威风也都下不了墙壁碑石。中华民族几千年翻腾飞跃而来的活龙在民间,中华辽阔而又古老的大地上,有一条真正浩荡气派、英武振威的龙文化之河。历史的岁月走进2001年的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中国迅猛开展,人民作为几千年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以真正的文化身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久违了,一个龙文化的人民时代。
人民之龙舞出历史的水面,这是人类文明在全球化趋势背景下的必然,一个崇尚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本土化的时代正在到来。走进中国乡村大地,看一看翻舞在不同民族节日中的龙文化,便能感受到纯朴善良民风中沉积着的精神爆发力。每年的春节,是龙最威风的舞台,也是龙最繁忙、最奔波的季节,同样是辛劳了一年的民众最开心、最狂欢、最游戏、最吉利喜庆的时刻。年节中的龙,是人民的龙;是一方水土天地自然的龙;是百姓最贴心、最互动的龙。一方乡土的龙,任你玩耍,任你戏闹,任你舞出一方的人气,舞来八方的吉祥。只要你有心兴,龙威就永远伴着你。让我们从年节中最南边的广东看起,一个不大的中山地区,便有多种舞龙的花样,有舞草龙、舞金龙、舞醉龙……醉龙舞时,舞者身边跟一个抱酒坛的人,边舞、边喝,人醉龙醉,舞得形气酣畅。江南沿海地区,许多村庄喜舞板凳龙。一条板凳,中间或两头放置花灯,全村的舞者,肩挑板凳列队排开,浩浩荡荡地走村穿户,热闹而又壮观。浦江的板凳龙集剪纸、刻花、绘画、书法、雕塑艺术、编糊扎制工艺为一体,舞起来俨然一个游动的龙艺术博物馆。夜间舞板凳龙的队伍更是迷人美丽,一条长长的人龙之影在黑兰色的旷野中游动,飘浮着的点点龙灯绵延开,似一条若隐若现的温暖之河,时光好像回到了一个自然宁静、万物沉睡安祥的神话时代。
乡民们舞龙,是记忆着龙与人的古老缘份。代表着天和自然之威的龙,也是佑护人间最吉祥可靠的龙。人们敬畏它、供奉它、心中祈祷它。愿它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家族绵延兴旺、人丁富贵吉祥。中华民族的龙精神,就是黄河、长江古老生命之河的精神。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历史磨难,无论前面是激流险滩,还是九曲十八弯,活着就要把生命顽强地支撑下去,就要承受等待着又一个春天发芽生长季节的到来。
龙是一种没有人格化身份的天神,正是这条由无数个动物细节组成的,充满了天地自然属性的龙,才把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元丰富的国家串联了起来。龙像多元民族文化的脊柱,它支撑影响着许多民族的自然信仰,也代表着自然的力量。龙不是皇权独有的圣物,它原本也是百姓群众的祥兽之一。在西南贵州的苗族地区,这里没有汉龙的权势角色,龙是和人的祖先一起出生的平民之龙。《苗族古歌》中说,枫树生出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孵化出苗族祖公姜央、雷公、龙、象、水牛、虎、蛇、蜈蚣等十二兄弟。苗龙既然兄弟众多,围绕着山地农耕劳作的生存,便比汉龙多出了十二分的农事辛劳。苗龙不仅是水神,主司雨水,同时,它还要掌管山林田土、守寨安民、送子添丁、丰产丰收……苗龙成为一方事务最家常的“人民公朴”。但苗人对苗龙的敬崇仪式也是隆重的,其中包括“招龙”、“引龙”、“接龙”,这些都是苗寨重要的祭祀大典,苗人正是围绕着公共社会共同认同的祭祀信仰,凝聚绵延下去的。苗族祭龙大典的意义,在引领、迎接水龙进寨、进家。苗族人祖与龙既为同母所生,那后世的苗人不能没有苗龙的庇佑。在苗族民间观念中,苗龙是大众的,不为任何人独占,苗龙也没有任何权势、官位的依附,它是属于公共空间的神灵。今天,我们在苗族盛装的刺绣和银饰上还可以看到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苗龙形象,其中有牛头龙、鸟头龙、人头龙、花尾龙、蛇头龙……复合型的苗龙纹样,记忆着古老神人杂糅时代的神话传说,苗族盛装就是一部穿在身上的民族史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央美非遗中心公众号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