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尧]信仰资源的建构与首次分配
——──以山西洪洞地区的通天二郎信仰为对象
  作者:王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2-18 | 点击数:14823
 

 

  二、信仰资源的建构与首次分配过程

 

  “信仰资源”包含哪些方面?它可以是有形或无形的,譬如庙宇建置(包括庙会)、巫觋(洪洞称“马子”[④])、传说(尤其是神人之间的亲属关系传说)等等。简言之,就是与信仰相关的标志物,是由抽象信仰转化而来的具体可感的人、事、物等现实符号。这些符号可以吸引信众皈依和资金投入,乃至扩充信仰规模,持续提升该信仰的影响力,为享有这一资源的人提供现实利益、社交网络或身份提升的荣耀感等等。

  最容易感知的资源实体是庙宇建置,创建时间、规模、庙会等都是重要参数。庙宇是一个村落的公共信仰空间,从时间上看,在神灵宣告成立之后,信仰空间若迟迟未能跟上建设,该信仰的活跃度将受到抑制。同时,庙宇规模也是信众判断信仰效用的直观标准[⑤]。庙会作为重要资源,可为信仰效度提供佐证,规模大、设施多、功能丰富的庙会自然更具吸引力。

  巫觋的人数和能力也是一项指标,这一人群在洪洞被称为“马子”,通神行动称为“上马”。在信众看来,马子是神灵自主选择的凡间代言人。首先,他们可以代神立言,向人间传达神界之事,是许多灵验事件的制造者,凭借通神能力,可以为缺乏信仰资源的村落吸引投资;进而,马子能够解说甚至创建神际关系,可以为单一的神灵信仰拓展网络、提升阶位、扩大影响;此外,许多长期浸淫于信仰事业的老马子,精通各种民间知识,又在地方人群中有较高威望,个人能力十分突出,能将一地的信仰事业发展到相当的高度。而从人数上看,如果一地的马子较多,也常能形成某种集团性的影响。

  传说的创制、改编与地方人群的接受态度,亦是信仰资源分配的关键。传说作为资源自不待言,因其地方性特征,如果创编或更动那些与地方人群密切相关的情节,都可能改变已有的资源配置局面,导致重新分配。本文关注的通天二郎信仰中,神人之间亲属关系的传说特别突出,与信仰构成紧密互动:人群的神灵亲属身份作为象征符号,既能坚定地支撑信仰,也成为当地的有利资源,可以提升地方人群的自豪感和知名度,并转化为其他利益[⑥]。与神明有亲的传说是一种象征资本,人们会自觉维护它并不断巩固、强化之[⑦]。

  以上罗列了信仰资源的几种典型形态,它在各地表现不同,也远不止这几种。在本个案中,信仰资源是一种综合展现,上述几个方面均有涵括,只是不同人群的选择各有侧重罢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黎亮]“离去型”中国民间故事的文化原型论
下一条: ·[王尧]凡人成神的传说模式
   相关链接
·[庄钧然]从信仰空间看瓦猫信仰的动态建构·[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佳卉]有神若飞来
·[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杨宇]明清洛阳地区关帝信仰碑刻的生成机制研究
·[杨建国]山西应县龙王信仰及其演变初探·[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
·[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徐金龙]“六化六能”:影视动画对非遗资源的转化创新·[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宋亦箫 宋博文]三星堆人的雷神信仰·[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裘兆远]太湖流域渔民的祖先信仰·[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