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燕琴]民间信仰对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
  作者:王燕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16 | 点击数:11891
 
基督教在中国的世俗性也相当明显。法国著名的汉学家谢和耐在《中国与基督教》一文中指出,明末清初中国下层民众往往把“中国的传统和行为,移植到基督教的圣性和神圣事物方面去”⑤。下层民众入教后,仍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信仰心态。他们自己订下的许多规矩也是以民间信仰为准则的。例如,规定某一天为禁食日,在那一天不能杀鸡,妇女不能梳头;有的地方规定妇女月经期间不准读经,不能进教堂,不能领圣餐;不准用黄颜色的东西,认为黄色不吉祥;不能在非信徒家中吃饭,认为那是不洁之物等等。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禁忌及民间信仰的影子。有些地方的传道人,甚至利用神迹、异梦、异象等民间信仰的因素来吸引民众信教。有些信徒把圣经当成护身符或压邪镇恶的法宝,把“哈利路亚”当成是赶鬼驱魔时的咒语⑦,这些都是中国基督教受传统的民间信仰影响的结果。
 
三、民间信仰影响了中国宗教的组织建设
 
分散性,是民间信仰的特征之一。民间信仰本身缺乏严密而系统的组织,然而,这并不影响其对宗教组织建设所作的贡献。其对中国宗教组织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教徒来源以及教团组织的影响。
举道教为例,其教徒的形成及组织的建立,便与民间信仰有很深的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方士。方士,正是道教的先驱,其脱胎于古代的巫祝,是古代人神关系的沟通者。他们作为道士的前身,为道教的形成, 提供了骨干队伍。而民间流行的巫鬼道,也为五斗米道的产生准备了条件。秦汉时期,巫鬼道盛行于民间,巫觋以巫术请神驱鬼,发展巫鬼道徒。胡孚琛、吕锡琛的《道学通论》载,“巫鬼道本是古代原始宗教的遗存,它和民间俗神信仰、家族祭祀、禳灾却祸、请神疗病、送葬求雨等民俗活动密切结合,在社会上根深蒂固。”⑧这股势力在巴蜀地区尤为强大。张陵进巴蜀传道时,便与巴蜀地区流行的巫鬼道发生冲突。据道书载,张陵以道法降服八部鬼帅、六大魔王,迫使巫觋归顺天师道,使天师道在巴蜀扎下了根。张陵、张衡死后,张修掌握教权,将天师道的教法与巫鬼道相结合,简化为五斗米道。“实际上,早期道教就是在改造民间巫鬼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⑨。可见,早期民间流行的信仰对道教组织建设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佛教初传入中国时,也是依附于中国传统的神仙信仰及黄老崇拜的。《四十二章经》云:“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⑩可见,在汉代人头脑中,佛教之神与中国古代的神仙并无两样。对中国传统信仰的依附,使得外来的佛教在中国民众中具有了亲和力,有利于佛教信徒队伍的扩大,大大加快了佛教早期在中国的传播及壮大。
而对于形形色色的民间宗教而言,民间信仰对其组织建设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正是共同的信仰,才使得各行各业、各个地方的人能够走到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成员间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不幸遭遇,往往是民间宗教组织成立和壮大的根源,而共同的信仰则为组织的成立提供了旗帜。有了共同的旗帜,凝聚力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由于民间宗教的成员大部分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其共同的信仰也往往取材于民间,与民间信仰有关。民间宗教所信奉的神祇,很多便是由民间信仰、道教、佛教中的神灵杂糅而成的。如许多民间宗教所共同信奉的最高女神无生老母,便是古代传说中的西王母与佛教的观世音组合而成的。民间宗教继承了民间信仰的造神技术,造出了许许多多有中国特色的神,包括把其教主上升为神灵等。庞杂的神灵信仰结合一些神秘的仪式,是这些民间宗教吸引信众、扩大规模的有利因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春声]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与乡绅之角色
下一条: ·[纳钦]复调式祭祀仪式与复合型民俗角色
   相关链接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佳卉]有神若飞来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
·[倪晨嘉]澳门哪吒信俗的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
·[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李森 袁玉梅]中国西北地区人神之间的非常对话·[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
·[黎俊溢]澳门半岛石敢当调查研究·[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
·[黄慧慧]云南大理巍宝山道教壁画的文化产业化探析·[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