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社会自我保护运动的一部分,是对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的社会原子化危机的回应。社会自我保护运动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社会中有不同的内涵,同样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也与特定社会的特定历史阶段密切相关。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并在90年代加速的中国社会转型,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国家—单位—个人”的总体性社会关系格局和社会联结方式,社会原子化危机也逐步呈现。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作为社会自我保护运动的一部分,其特殊性在于国家主导的改革和独特的社会结构特征将形塑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社会自我保护运动;社会转型;社会原子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股强劲的社会浪潮吸引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莱斯特·M·萨拉蒙称其为“全球结社革命”。这股浪潮标志着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兴起。按照萨拉蒙的观点,这场声势浩大的“全球结社革命”源自于对深刻“国家危机”的回应。①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社会福利政策受到了一系列严肃的质疑和批评,而发展中国家由国家所主导的发展未能实现其早期的承诺,引起了普遍的失望情绪;另一方面,随着苏联解体,中欧和东欧的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土崩瓦解。在这种国家危机的刺激下,除了市场导向的经济政策之外,公民社会组织也承载了民众深切的期望。
本文认同萨拉蒙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结社革命蓬勃兴起的解释,但从历史社会学的视野考量,笔者进一步认为:非政府组织的兴起至少与资本主义具有同样长度的历史,公民自发结社的非政府组织是对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社会结构剧烈变迁相伴生的社会解组运动所带来的社会原子化危机的回应。波兰尼认为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自我保护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此外,在思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席卷全球的结社浪潮的时候,除了认定非政府组织作为对社会原子化危机回应的社会自我保护运动的一部分这个共性以外,更有必要把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考虑进去。以中国为例,中国非政府组织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兴起和发展,不能离开国家政体连续性和国家能力实质性的稳定这个重要背景来讨论,并且其与以中国单位社会消解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发展受到中国文化传统、新中国集体主义传统和市场经济特质的共同形塑。只有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的结构特征及其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才可能准确把握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现实状态及未来走向。
社会原子化危机与社会自我保护运动
社会原子化是指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intermediate group)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危机。一般而言,社会原子化危机产生于剧烈的社会变迁时期。西方社会在18世纪产业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强势推动下进入了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代表了一种与中世纪贵族政体全然不同的社会组织方式,其确立过程从社会方面而言,以滕尼斯为代表的古典社会学理论给出了最为简单却又最有争议的概括,即从“共同体到社会”。滕尼斯给出的这一公式,在今天看来显得过于轻描淡写。共同体无可避免地衰亡了,而社会的确立却较理论逻辑上的推演复杂很多,并且一系列非预期的社会后果总是让这样随意而乐观的目的论式的模式显得捉襟见肘。
从共同体到社会,将这一公式放在西方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考量,不免让人觉得啼笑皆非。社会在哪里,仍然是当代社会学的核心旨趣。共同体解组的社会危机——社会原子化,时至今日,仍然需要严肃地对待。波兰尼阐发的社会自我保护运动思想为寻找社会设定了更为广阔的视域,而在国家干预经济的鼎盛时期,在波兰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仅仅是作为国家干预的社会自我保护运动,如以立法的方式认可工会身份,保障工人利益;以税收的方式,通过社会福利保护民众利益。本文认为社会自我保护运动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其形式和内涵,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全球结社革命正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