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4年两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4年两会专区

[张彰]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概念的“民俗”称谓分析
  作者:张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0-02 | 点击数:2879
 

 

中国民俗学会2014年年会论文•
 
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概念的“民俗”称谓分析
张彰
(天津大学)
关于如何定义“民”和“俗”,已经有了若干种努力。不论是从阶级还是阶层划分,似乎都无法为“民”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而哈贝马斯“生活世界”及相关概念的引入,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方案。“民”可以定义为“在生活世界内进行交往和商谈的任何个人”,他的身份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可以是民俗学家,可以是报道人,可以是泥瓦匠……但是在统一的范式之下,他作为一个普遍上的“我们”之一员的意义是完整的。而“俗”,可以定义为“交往和商谈中行为人对信念储存库调用的文化标志物和象征物”。这种定义基于一种批判性理论和现象学的概念和立场,可以作为反思民俗史和民俗学转型的“他者的眼光”。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玥]对扎努扎别“英雄”形象的再认识
下一条: ·[张志春]斟酌中外 咸思改服
   相关链接
·[王琨]网络复魅与志怪传统:中式恐怖游戏对“民俗”的再生产·[施爱东]刘三妹与刘三婆:女仙称谓的转换逻辑
·[赵韩]张家界永定区亲属称谓系统文化内涵分析·[王小健]以《仪礼·丧服》论周代亲属称谓的几个问题
·[胡萌萌]传统民俗的现代再现与“美丽乡村”建设·[白宪波]从“淫祀”到“民间信俗”
·[唐艳丽]彝语支民族亲属称谓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探析·[许钢伟 杨树喆]“民俗”── 一个处于历史过程阐释中的概念
·[彭佳琪]亲属称谓与香火继承·[刘丹青]《红楼梦》姨类称谓的语义类型研究
·[张志春]称谓·原型·意义世界·[颜秀萍]维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
·[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王亚南]古婚制钩沉:破解“舅姑”称谓民俗之谜
·[杨俊光]吴歌私情母题及女性称谓原型探佚·[岳永逸]乡村庙会的政治学:对华北范庄龙牌会的研究及对“民俗”认知的反思
·[范长风]“花儿”亲密称谓的隐喻与文化融合·[岩本通弥]以“民俗”为研究对象即为民俗学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