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李越]人类学巫术观评析
  作者:李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30 | 点击数:10279
 

  音乐包含歌曲和舞蹈两个部分,在远古时期一般作为人们狩猎归来后欢庆的一种方式而延续和发展,作为最能直接表达人们感情的一种手段,没有人能说清楚音乐起源于何时,在产生人类语言之前应该就已经存在初级形式的音乐。随着人类的进化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的歌舞形式,如狩猎歌舞、丰收歌舞、娱神歌舞、乞雨歌舞、祭祖歌舞、捕鱼歌舞、火耕歌舞和收割歌舞等。而关于舞蹈的巫术作用,郑玄的《诗谱》中提到“古代巫者,实以歌舞为职”[参见郑玄《郑氏诗谱》卷一。]巫者只有以歌舞取悦神灵才能够实现祈求和夙愿。中国古代具有戏曲性质的傩舞正是巫术与歌舞联系的最好佐证,也正是在巫术中广泛的运用推动歌舞发扬光大。

  由此看来,巫术(巫术的要求、巫术思想)或是为各种艺术形式提供了萌发的胚胎,又或是为艺术的传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足以证明巫术对艺术发展领域的功能之所在。

  五、中国巫术的文化功能之文化传承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因为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为我们孕育出太多的珍贵技艺,有很多技艺、手法能令人叹为观止,但是遗憾的是有太多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失传和绝迹,而巫术在保护和帮助技艺传承方面也发挥着独特的功能。

  巫术,做为人对超自然力量的虔诚信仰无疑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古代部落首领、政权君主常常将其用作地位和权力的保护伞。民间技艺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如果能和巫术相连,引得人们的敬畏尊重,无疑是保护和传承的良方,以笔者老家[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常见的“招魂送鬼”巫术为例。“招魂”也称作“喊魂”,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这种巫术,在形式和方法上各有差异,但目的和作用大概相似,都是为安抚受到惊吓不停哭泣甚至离奇生病的孩子,在我们那里的农村孩子无故不停哭闹或者离奇患上疾病求医效果不佳时,便认定孩子哭闹的原因就是鬼上身躲了魂,家长都会找当地特定的一位长者来给孩子“招魂送鬼”,招魂时施术的人念念有词地抚摸安慰孩子进行“招魂”仪式,并且还要找一位孩子的至亲带着烧纸进行“送鬼”仪式,要求去“送鬼”的人独自走到村外烧纸往返路上不能回头。最“神奇”的是一般经过这样的“招魂送鬼”仪式真的能令孩子恢复正常状态,因此人们纷纷信以为真,对施术人产生敬意的同时当然也要以一定数量的钱财相报。

  发展到现代,这样的巫术已经比较少见了,但在农村并没有完全消失,其实巫术毕竟是巫术,孩子哭闹的根源也不在于鬼上身夺了魂,又怎么是依靠“喊魂送鬼”治好的呢?事实的真相是:孩子因为年龄小,又活泼好动,体质差异也大,脉搏的跳动并不是那么稳定,有时候一些刺激会使他胳膊上某一处脉搏跳动混乱,致使脉搏跳出脉槽,不在脉槽里的脉搏就一直跳动不规律,这是引起孩子惊吓表现的根本原因,而治疗方法对于懂得中医把脉的人来说也就很简单,会这技艺手法的人能够轻易找到跳动不规律的脉搏并帮孩子将其按回脉槽之中,孩子也就能恢复常态了。其实不需要“招魂送鬼”,只要请有这技艺的人牵着孩子的手说两句话的功夫,就能把受到惊吓的孩子治好。

  这样,巫术在这个技艺中扮演的角色也就明了啦,正是巫术的地位使它被当做了一种保护“技艺产权”并且可以赚钱的工具,本身技艺的原理治疗的方法都不复杂,但是当增加了巫术形式之后就变得神奇而惹人敬畏了。[ 当然也不排除会存在着纯粹利用巫术骗人钱财而对于治疗手法一窍不通的人]这样的治疗技艺和手法也就得以传承至今,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因为使用巫术外衣而对传承的先人有所愤恨,毕竟任何技艺都需要隐私,就如同今天的商业秘方一样。我们反而应该为祖先聪明地选择巫术这样一件“外衣”而感到庆幸,能让这样一种“小”技艺传承至今,也需要对巫术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加以肯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03-18 14: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宗迪]狐魅渊源考憗
下一条: ·[韩军学 刘军]云南多元宗教共处的类型与基本模式
   相关链接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佳卉]有神若飞来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
·[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
·[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
·[倪晨嘉]澳门哪吒信俗的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
·[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黎俊溢]澳门半岛石敢当调查研究·[姜容]绣映湘魂: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湖南湘绣的保护与传承
·[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