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梅联华]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空间的依托
  作者:梅联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30 | 点击数:8117
 


【摘要】 传统手工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形式,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产生的。长久以来人们更注重非遗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忽略了它所依托的文化空间。本文从文化空间的视角出发,探讨传统手工技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文化空间缺失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便达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空间;依托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之一的文化空间,也称“文化场所”,既可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又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生存空间。前者包括在中国任何社区范围内定期举办的集会、宗教仪式、节日庆典等,它们依托特定场所而开展,是典型的文化空间;后者包括非遗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生存环境(建筑环境,村落环境,群众基础等)、非遗产生的文化背景、参与非遗活动的人群类型等。由此,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影响可见一斑。然而,人们长期对非遗具体表现形式的重视导致对其物质载体文化空间的忽略,其中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场所面临诸多问题,有些在窘境中求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以文化空间为依托开展生产实践活动,大多数手艺人在特定的手工作坊内完成生产、销售等一系列活动,具有历史性、固定性、长期性。

  我国传统的手工技艺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类型多样,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之中,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和文化娱乐的需要为目的。按照衣、食、住、生产和文娱等几方面大致可分为六类:食用食品技艺类、住房建筑技艺类、衣着服饰技艺类、生活生产工具类、文化娱乐技艺类以及其它技艺,这些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继承流传下来。

  时代在更迭,目前我国处于大环境下的社会转型期,现代工业技术的到来也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约束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空间,其依赖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影响因素与日俱增。近些年,国家政府和人民大众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文化的建构,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这一块领域。借此良机,着重探讨传统手工技艺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传承发展生产活动内容,并拓展其附属空间环境,延续文化精神内涵。

  一、传统手工技艺非遗保护的困境

  (一)文物“静态保护”不力

  随着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及公布第一、二、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民众各阶层,都加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力度,从官方到民间均开办了非遗类的博物馆或展览馆。因非遗研究起步较晚,非遗博物馆建馆时间较短,相比其他历史类、专题类、科技类博物馆整体还未完善,其藏品大多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且数量有限、重复。传统手工技艺类博物馆是非遗馆中建馆较多的,但存在专业人员不足、文物征集展览因馆室受限、管理设备投入不够、藏品保护停滞等多方面问题。尤其是一些小型县市或民间博物馆缺乏大量专业人才的补充,无法科学、有效、规范和安全的保护文物,以致它们只是静静的躺在陈列室,仅供游客观看。

  (二)技艺“活态保护”受限

  传统手工技艺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而生产性保护正是实现其保护传承的关键所在。如今,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发展的空间逐渐受到约束,首先是生产空间有限。传统手工产品大多生产于家庭式作坊,祖辈流传,原有生产场所被一直沿用,具有固定性、长期性,未能随着市场的壮大及时调整生产场所的规模。其中的原因不乏缺少手艺人的传承。甚者,由于市场销售空间的缩小,手工制品的销量也受到制约,导致生产空间逐渐减小,根本无法在“活态保护”中使技艺得到传承与发展。此外,一些规模较大的手工作坊仅从经济效益出发,停留在生产层面上,忽略了拥有大规模的生产场所就是拥有优势,未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生产空间,成为游客或有志者学习传承技艺的文化传承场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潘允康]社会习俗: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
下一条: ·[张永]“四川作家群”乡土小说的民俗学意蕴
   相关链接
·[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王圆圆]文化空间的再造
·[任砚泽]《断魂枪》反映的传统技艺传承困境·[梅联华]浅析非遗手工技艺文化空间的依托
·[马兰]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空间对“地方”的再造问题·[刘贺娟 陈志生 罗姣姣]文化空间再造与民族认同建构:“东归那达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
·[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雷鸣 李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河湟地区手工艺文化保护
·[高睿涵 刘婷]“文化空间”再分类·[董捷玉]都市语境下的手工艺传承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佟兆岁]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