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古代乐舞教育曾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从原始自然形态到自觉化 过程,从娱己、娱人到娱己、娱神,又到育己、育人的教育流变,使我们看到古人乐舞的教育观、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实践等所经历的历史蜕变。古代乐舞教育从萌芽走向成熟到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美育教育雏形。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古代舞蹈教育源流溯变的探索,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乐舞教育;产生;确立;发展;美育
舞蹈教育,曾以它独特的功能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古代的舞蹈教育,是由原始社会舞蹈教育的萌芽期,发展到西周舞蹈教育的成熟期,又经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儒家学者的继承和发展,使舞蹈教育更加完善。
一、远古舞蹈教育溯源
古代原无“舞蹈教育”一词,但从原始社会时期便开始孕育了舞蹈教育的胚胎,它是寓于古代教育之中同步发展、寓于舞蹈艺术之中齐步同行的。近代有人以西周“乐教”的出现、孔子“六艺”的形成为源,认为舞蹈教育是那时有的,事实上,这是将舞蹈教育的自觉化、制度化视为舞蹈艺术教育的最早发源,并且仍以圣君贤哲作为乐教的最初创始者。舞蹈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活动,绝非圣贤明君个人所为,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它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人类从原始时代便开始、经过群体共同创造才逐步积聚起来的,是与原始教育、原始舞蹈艺术同源、同生、同发展而形成的。
1.原始舞蹈寓原始教育之中
原始舞蹈是原始文化的一种形态,在语言还不完善、文字尚未产生的时候,人类的感情沟通和知识技能的传授,是通过原始舞蹈来进行的。原始教育也正是借助姿势语言(舞蹈)和口头语言(诗歌)进行的。
原始社会的生产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劳动过程中分化出来,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但是最早出现的原始舞蹈艺术,却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动作是人类最初交流感情、传播各种技能的最基本的交流工具。作为动作艺术的舞蹈,在当时起到了传播和教育的作用,成为实施原始教育的重要手段。
原始教育的内容比较简单,比如,成年人带领年轻人进行采集果实、狩猎捕鱼、刀耕火种等能维持原始人生存的生产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借助舞蹈动作将经验与技术传授给他们。在中外民俗学调查的遗存中,有大量和这些原始生产有关的舞蹈教育活动。如:“表现原始采摘、狩猎和耕种的彝族祭祀舞蹈,哈萨克族的‘虎舞’、‘熊舞’、‘马舞’,达斡尔族的‘围猎舞’,以及巴西印第安人的‘鱼舞’,巴伊卡利部落的‘蝙蝠舞’,新西兰人的‘造船舞’……”[1],这些舞蹈都是对生产、生活过程的动作性描述,例如:如何爬到树上捕捉负鼠,怎样跳入水中捕鱼,怎样采摘葫芦野果,怎样围猎禽兽,怎样用木棍锄地,包括如何播种和收割……在描述生产过程的同时,舞蹈动作就起了一种直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作用。
原始初期,人们的思维还不发达,思想也很简单,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不能用科学来认识,但又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又与人密切相关,因此,教育中常常出现对自然的敬意和崇拜,对上天的祈祷和感恩,并借乐舞形式表达此情。如:远古时代葛天氏的“八阕”乐舞中,就是用乐舞的场面记载着农耕和祈祷的内容、自然知识和伦理教育的内容,包括生产技术和经验。“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散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2](《仲夏季·古乐》)“操牛尾”,是执牛尾、带道具的集体舞蹈;“投足”,是指人体有规律的节奏(伴奏);“歌八阕”,是歌咏,其中,载民”是歌颂人民;“玄鸟”是对祖先图腾的敬仰;“逐草木”是希望自然草木茂盛;“奋五谷”是庆祝五谷丰收;“散天常”是向上天表示敬意;“达帝功”是歌颂天帝和祖先神;“依地德”是感谢大地的赐予;“总万物之极”是祈祷鸟兽大量繁殖,为人类提供富足的衣食。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是在祈祷,又像是在庆丰收;是在表演,又像是在自娱。这些活动都是以“乐舞”为主的艺术活动,也是娱己、娱神的舞蹈活动,更是以舞蹈为主要手段和教育工具的育己、育人的教育活动,部落首领和有经验的长者就是当时的舞蹈家和教育家。由此看出,原始舞蹈是原始人在生产、生活中,传播技术、宣泄情感、体现生命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始终寓于原始教育之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