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乌丙安先生认为与宗教相比较,民间信仰的不同之处在于十个“没有”: 1.没有像教会、教团那样固定的组织机构;2.没有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3.没有创教祖师等最高权威;4.没有形成任何宗派;5.没有形成完整的伦理的、哲学的体系;6.没有专司神职教职的执事人员队伍;7.没有规约或戒律;8.没有特定的法衣法器、仪仗仪礼;9.没有寺庙宫观和教堂等固定的活动场所;10.民间信仰者没有自觉的宗教意识。很明显,乌丙安认为的这十个“没有”,大多都是民间信仰与西方制度化宗教相比较所不具备的特征。参见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2】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80页。
【3】《追求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中和之魅——蒋庆先生谈儒家的宗教性问题》,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zqlrshdzglxzhzmjqtzj. htm。
【4】陈支平:《福建宗教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5】路遥等:《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若干学术视角》,《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6】De Groot: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Vols.I-V I,1892-1910.
【7】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台北:台湾文殊出版社1987年版,转引自王庆德:《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百年回顾》,《文史哲》2001年第1期。
【8】C. K. Yang: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A Study of Contemporary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Waveland Press,1991,p20.
【9】转引自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三联书店, 1997年版,第155页。
【10】[日]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11】【12】【20】【25】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三联书店, 1997年版,第159-160、160-167、156、56-61页。
【13】[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133页。
【14】[美]韩森:《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5】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 2002年版,第3页。
【16】陈春声:《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17】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会空间秩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1版。
【18】刘铁梁、赵丙祥:《联村组织与社区仪式活动》,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05—257页。
【19】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21】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2】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 2002年版,第31页。
【23】参见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编:《中国民间文化(第一集) ——民间信仰》,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1年版。
【24】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绪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26】【27】刘志伟:《引论:区域史研究的人文主义取向》,姜伯勤:《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8年版,第2、7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东南学术》 2014年06月24日 15:46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