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域与全国的空间张力
民间信仰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氛围往往孕育出不同的信仰内容与仪式活动。赵世瑜对民间信仰的地方性特征深有体会,他认为是中国的地理区隔与地方传统两因素造成了民间信仰的这一特点:
民间信仰的地方性实际上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事实,其原因相当复杂。一方面,它是隔绝和文化封闭的产物,越是在官方意识形态难以传递得到的地方,它的存在就越持久,它的地方性色彩就越丰富,因此华北地区的民间信仰更具普遍性,而南方各地的地方神数量则大大多于前者,且各自不同。另一方面,它又是各地方强化其社区传统或地方文化传统的产物,一旦各种社会集团,无论是地缘集团(如乡社城镇) 、血缘集团(如家族宗族) ,还是职业集团或性别集团需要强化各自的凝聚力,往往会在本地的民间信仰上下功夫。【22】
民间信仰带有的这种浓厚的地域色彩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以往就有不少学者从民间信仰的地方性出发,极力挖掘不同区域民间信仰的不同文化意涵。例如,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从1991年起编辑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化》丛书,主要就是以考察和介绍江南民间信仰与仪式的地域特色为目的。【23】范荧撰写《上海民间信仰研究》一书,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上海的风土人情,作者认为,“研究与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皆密切相关的民间信仰习俗,不仅有助于揭示文化深层的诸多方面,而且也为了解一方的风土人情打开了一扇窗户”。【24】
此外,社会人类学界与社会史学界的介入对民间信仰研究的区域性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在中国民间信仰研究上取得较大进展的是社会人类学界与社会史学界,而这两种学科在研究方法上都相当重视对地方性资料的发掘与利用。当然,这两种学科都自称从事区域民间信仰的研究是为了达到认识整个中国的目的。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人类学者大多选择地方性的“社区”研究,并相信透过社区研究,就可以认识中国整体的社会结构。50年代后,这种做法遭到了质疑,不少学者们以中国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怀疑社区研究是否可以真的达到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的目的。面对这一质疑,社会人类学界进行了自我反省,并提出“开放式社区”等新的研究思路来试图解决“小地方”与“大社会”之间的对立。【25】然而,至今为止,地方与全国的空间张力仍是困扰社会人类学者的一大问题。社会史研究者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社会史是在法国年鉴学派影响下出现的一种研究趋向,主要关注下层社会的历史。而要弄清普通人的历史,以一个较小的地区历史过程为研究对象,“显然能够更细致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普通人的活动及其社会表现”。【26】由于社会史学者大多从事地方性研究,特别是一些村落、庙宇的研究,以致被学界误认为是“鸡皮狗碎”的研究。当然,社会史学者也强调他们从事的小的地方性的研究背后有着大的历史关怀,但真正能摆脱地方窠臼而与全国对话的学者并不多见。
如弗里德曼所言,中国民间信仰与仪式多样性(地方性)的背后隐藏着稳定的秩序与规则,尽管不同地方的民众崇拜的神祇不同,祭拜仪式也有所区别,但民众的信仰观念、表象、分类标准上表现出系统化的特征。不同地方民众崇拜的对象大致都包括神、鬼、祖先三个不同的分类范畴,不同地方民众对阴阳协调、神人互惠的观念有基本相同的认识,不同地方的信仰与仪式有相似的运行逻辑与传承演变的轨迹,等等。因此,民间信仰研究不仅要探讨不同地方的信仰仪式的不同意涵,还要站在全国的高度来发掘中国民间信仰与仪式形成的这一中国宗教体系的整体特征。
既然如此,如何才能在地方性研究中考察中国宗教体系的整体特征,解决民间信仰研究中遇到的区域与全国之间的空间张力呢? 笔者以为,刘志伟先生在《引论:区域史研究的人文主义取向》一文中对“地方史”研究如何跳出地域局限的说明,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他认为,区域与其被视为一个历史与地理的单位,不如理解为民众进行历史活动的空间,因为历史的主体始终是人,而不是所谓的地域单位。地方史研究的目的,不是推导出国家与地方的对立,社会史学者期望去了解的,也不会满足在所谓的地方特性的层面,而是希望追寻在一个时代和一定的地域空间中呈现出来的社会面相和人文精神。当社会史研究进入这一意境,“所谓的地方史研究与所谓的全国性研究之间的畛域随之消释”。【27】他的跳出地域局限的研究方法,在民间信仰研究上也同样适用。无论不同地方崇拜的神祇有多么的不同,祭祀的仪式有多大的差距,从事这些民间信仰活动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民众,而不是地域单位。因此,民间信仰的研究,不仅要挖掘不同地方不同神祇与不同信仰仪式的地域特色,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去关注民间信仰活动的实践者们的信仰观念与思维习惯。由于民间信仰的实践者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信仰文化创造的主体,“他们的身份认同并不由他们的地域归属去界定,他们的活动空间和文化网络也没有地域界线的限制”,因此,这样得出来的区域民间信仰研究的成果,就可以摆脱地域的局限,以全局的眼光来建构有关中国民间宗教体系整体特征的观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东南学术》 2014年06月24日 15:46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