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郭志超]田野调查和文本写作例评
  作者:郭志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29 | 点击数:12100
 


【内容提要】田野调查研究最终汇聚为民族志。从民族志可以返观调查研究方法。本文以四个文本为例,阐释和评析假设的方法、生活史与社区的叠构法和调查单位的别致运用,以及求 真准则的遵循或迷失与有关调查研究方法的关系。
【关 键 词】田野调查;方法;民族志
【作者简介】郭志超,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建厦门 361005)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世传绝活。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文本写作虽无定式,但却统摄于一 定的理论方法。本文以3本民族志和1篇田野札记为例,来评析田野调查和文本写作的若干问题。

  一、具有触角的调查和文本:《一个移殖的市镇》

  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应有假设。没有假设,就好像没有触角的蚂蚁,不分西东地 爬行。李亦园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马来西亚柔佛州蔴坡镇所作的调查及其民族志《一个移殖的市镇》,[1]正是使用假设的范例。

  我国台湾的人类学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进入由台湾土著少数民族研究向汉族研究转向 的阶段,[2]李亦园先生是这一研究转向最早的前驱。1958年至1960年,李先生在哈佛 留学时产生了研究汉族文化的兴趣,1962年夏,他到沙劳越对华侨华人社群调访一个多 月,继而于当年秋在马来西亚找到更合适的调查社区——蔴坡。1963年、1966年他两次共8个月在此地做田野调查。李先生所研究的蔴坡镇是一个重要的橡胶集散 地,位于马来西亚的西南端,当时人口约6万人,其中华侨华人约占4万人,其他的则为 马来人和印度人。这里的华侨华人按他们所说的方言,可以分为7个以上的方言群,俗 称“帮”:闽南帮(又分为漳泉和永春两帮)、潮州帮、福州帮、海南帮,客家帮、广府 帮、兴化帮和雷州帮,其中以漳泉、永春、潮州三帮最多,势力也最大。这些方言群既 相互排斥又相互统合为超方言群的华侨华人社会。

  田野之前的假设在调查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或者被证实,或者被修改,或者被否证 并进而有新假设的提出。从假设到求证的过程中,开始的假设往往是比较模糊或宽泛的 ,而后在有关理论的启发下和随着调查的深入,模糊或宽泛的假设逐步趋于明确或集中 。我们并不清楚李先生在做田野之前萌生过什么假设,但从《一个移殖的市镇》这本书 的序言里可知,他在调查的初期就一直“盘桓着”这一假设:“中国文化有许多不同的 地方性表现,各地区的人都夸耀自己,认为他们的文化才是代表真正的中国文化,可是 没有人否认,这些不同的地方性文化的总和,也才是真正中国文化”。后来,他从华英 德(Barbara Ward)女士在《意识的类别》(Varieties of the Concious Model)中提出 的中国文化的三种“意识范式”得到启发。这三种“意识范式”是:“直接范式”,即 每一方言群的人心目中对他们自己文化所建构的范式;“理想范式”,即各个方言群的 人心目中对传统中国士大夫阶级所代表的文化所建构的范式;“内在观察范式”,即一 个方言群的人对不同方言群文化所建构的范式。因为有这三种不同范式的存在,所以容 许中国文化的整合统一性和地方歧异性的并存。

  然而,李先生的认识并没有止于此,通过对蔴坡华人的经济结构、社区组织、社 区领袖的结构、社区领袖的变迁、家庭生活和宗教生活深入的调查研究,他用动态观拓 新了中国文化的整合统一性和地方歧异性并存的假设。他指出,在蔴坡的华人社会中,当外来压力很有限时,各方言群之间的冲突争执就显得很厉害;而当外来压力增强时,各方言群之间就收敛自己的文化着重点,与其他方言群相互适应、相互补充。前者的“直接范式”与“内在观察范式”背离,后者的“直接范式”与“内在观察范式”在“理想范式”下整合。他进一步指出:在这种整合中,某一特殊范式有特别表现的机 会,以适应特别的情况,因此范式愈多,适应不同情况的可能性也就愈大。这就是海外 华人在所在国具有很强的适应力,犹如柔韧的“常青藤”的根本原因。

  对于理论或假设在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写作的重要性,费孝通先生通过自己的经验予以 郑重的强调。1936年在江村调查时,他“还是主张调查者不要带任何理论下乡,最好让 自己像一卷照相的底片,由外界事实自动的在上投影”。江村调查完后,他仓促地赴英 留学,那时他发现原有认识的错误,继而在博士论文的写作时“感觉到痛苦”,这时他 深切地意识到:“在实地调查时没有理论作导线,所得到的材料是零散的,没有意义的 ”。回国后他在云南调查禄村,在《禄村农田》的导言中,他特别提到拉德克利夫—布 朗的话:“社会调查只是某一人群社会生活的见闻的搜集;而社会学调查或研究乃是依 据某一部分事实的考察,来证验一套社会学理论或‘试用的假设’的”。[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刘恒]传统赛社演出形态的变化
下一条: ·[刘锡诚]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考察之得失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
·[朱刚]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