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勾稽出30种清末民国间常州地区刻印的宝卷,作了简单的考述,指出它们主要是由民间教团背景的经房、善书局刊印的宝卷。它们与同期江浙数十家经房、善书局刻印的宝卷一样,表明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期,这些民间宗教以倡导“劝善”,宣扬“因果”的面目出现,以求得士绅阶层和清政府的认同和支持,一方面曲折地宣传它们的教义和修持方式,以扩大影响;同时又极力宣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伦理道德,参与参重振宗法社会秩序的活动。这是一个前人尚未深入研究的题目。
关键词:清末;宝卷;民间教团;经房;善书局
一
笔者在拙著《中国宝卷研究》中对吴方言区民间宣卷和宝卷的发展,有如下一段介绍:
吴方言区民间宣卷的大发展是在清咸丰以后,具体的说是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镇压之后。道光三十年(1850)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占领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至同治三年(1864)南京被清政府攻破,太平天国灭亡。十余年间,太平军曾占领过的江浙两省的广大地区,也是民间宣卷流行的地区。太平天国曾以“上帝”的名义,扫荡了占领区内大量庙宇中的神佛偶像;也向乡土平民提供了摆脱困境的许诺(如“田产均耕”)。这一切都随着“天国”的灭亡烟消云散,留给乡土平民的是十余年惨烈的战争回忆,因而他们转而更加信赖主持“善恶报应”的神佛。这时的清政府,在帝国主义侵略面前奴颜婢膝,但对重整封建社会的秩序却雷厉风行。同治六年(1867),曾参与镇压太平军的丁日昌,由苏泰道员升任江苏巡抚,随即发布查禁 “淫词小说”(所列作品多为弹词)、“淫戏”(指花鼓、滩簧等地方戏),地方士绅也一致鼓吹。于是,以倡导劝善为宗旨,在敬神拜佛的活动中演唱的宝卷便大兴起来。它不仅满足平民、乡绅的信仰、教化需求,宣卷艺人也大量改编那些消闲、娱乐的弹词,加上善恶报应的观念,伴随着木鱼声、念佛声演唱。所以,这一时期保留下来的民间宣卷人的手抄本宝卷的品种和数量都大量增多起来;同时,许多有民间教团背景的“经房”、善书局也大量整理、编刊宝卷,推动了民间宣卷的发展。[1]
对太平天国的历史评价和常州地区民间宣卷和宝卷的发展,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本文主要介绍这一时期在常州地区刊印的宝卷,兼论及同期江浙地区刊印的宝卷。
二
已知常州地区刊印的宝卷,最早是道光、咸丰年间的《白蛇宝卷》和《真修宝卷》[2]。
1、《白蛇宝卷》。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在吴方言区民间以民间故事和民间叙事诗的形式口头流传,也为多种民间演唱艺术(戏曲、说唱)演唱,如苏州弹词有传统书目《义妖传》。这一传说什么时间被改编为宝卷?不详。现存最早的民间宝卷抄本是清道光七年(1827)毕介眉抄《白蛇宝卷》[3]。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8)常州至德堂刊印了《白蛇宝卷》,原本未见。无锡市图书馆收藏有这一刻本的复抄本,内封分栏:中间大字双勾“白蛇宝卷”,上栏横书小字“道光丁未冬镌”,右栏题“知恩报恩”,左栏题“延陵至德堂藏□”。这是清代后期民间书坊刻印唱本封面常用的通行格式,可知这家“至德堂”是一间没有宗教背景的民间书坊。在江浙吴方言区,以唱本形式刊印民间宝卷,这是已知最早的一种。
2、《真修宝卷》,存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常州清秘阁刻本(朱炳国先生藏)。内封题卷名《真修宝卷》,左下角刻有 “江苏常州惠民桥西首清秘阁书坊刷印装订,每本工料实价大钱六十文”。内封页背面书牌题“是书不知撰自何人,其裨益于身心,功非浅鲜。远近索阅,几于家置一编。屡经翻刻,近复漫漶,因重校付梓,以广其传。自初刻至此,计已四易板矣。时道光辛丑(二十一年,1841)八月也。”卷首载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阳湖刘映华“序”,云:
余少时即爱读善书,长喜与端人晋接,非礼仪孝谨之言不敢出诸口。嘉庆庚辰(二十五年,1820)腊八日,有一羽士来余家,揖余言曰:“闻先生素爱善书,有《真修卷》一本敬授。”遂置此书于几而别。余急展读,则于日用常行,劝诱真切,洵为救世良药,不胜忻忭。即与里党,时时宣叹。遂有敬信者,集字刷送。印本无多,苦无以应索者。今春武进陈君青云,偕诸善士蠲资刊板,永远流通。余僻处穷乡,年就衰老,惟乐善之意,未敢怠荒。尤望同志,有人广为引劝,俾闻者尽为善人,行善事,庶不负诸君刊送至意,则区区之心所深慰也。已工即竣,谨志缘起,以谂世之读是书者。道光壬辰孟冬阳湖刘暎华。
本卷是一本劝诫式的善书。据刘“序”,可知本书的作者就是这位常州阳湖人刘暎华,“序”中那位来去无踪、送书的无名“羽士”(道士),是遁词。从本卷的内容看,刘暎华有先天道的背景。嘉庆、道光年间,清政府仍不断查办先天道(清莲教)案,此期刊印的先天道徒编写的经卷(和宝卷),多采取此类遁词。先天道人士同地方士绅阶层劝善惩恶、整顿社会道德秩序的意图结合,便出现了许多此类劝善书式的宝卷,由地方士绅捐资大量刊印、流通。据本卷内封书牌题识,至道光二十一年,这本宝卷在常州已经四次刊板。此后于同治、光绪直到民国年间,又被大量翻刻,今存常州地区的刊本尚有:同治六年(1867)集益斋刻本、同治九年(1870)常郡育婴堂刻本、光绪二年(1876)培本堂重刻本、光绪十二年(1886)乐善堂重刻本等。民国八年(1919)有同善社(先天道分化出的教派)背景的江苏盐城人印水心改编、增益,改卷名为《针心宝卷》,由上海宏大善书局石印出版。
3、《念佛三昧径路修行西资宝卷》。咸丰二年(1852)毗陵地藏庵比丘尼道贞集资重刊。本卷为明代佛教宝卷,简称《西资宝卷》,上下二卷,题“古吴净业弟子金文编”。卷末附本卷初刊时的跋文中说:“万历龙飞丙子年,《西资宝卷》板开镌”。据此,本卷初刊于明万暦二年(丙子,1574)。卷首比丘明锦“序”说:
夫念佛者,以佛为念也。三昧者,正定也。一念不生,万缘顿息,故曰正定。自性弥陀,本自清净。念佛者一旦发明,不从外得,便是三昧现前。径路修行者,万法归一,一即自性。这点灵光,本无染污。旷劫以来,却为无明埋没,今欲返本还源,必藉修持之力,灭尽贪嗔痴爱。……西者,西方极乐国也。资者,资粮也。如人赴远,必赍资粮,求生西方,以佛为资本也。
上述这段话,解释了本卷的卷名,本卷要表述的内容。卷中用通俗的语言向一般信徒介绍佛教净土法门念佛修行的知识。明代原刊地点不详。近三百年,它又被常州地藏庵的尼僧集资再刊,说明这一宝卷一直在常州的佛教徒中得到保存和流传。
以上三种宝卷,都刊于太平军占领南京之前。它们分别由民间书坊、民间教团、佛教尼僧集资刊印,它们说明了这一时期常州地区宝卷存在和发展的情况:民间宣卷口头发展极盛,民众已经有阅读宝卷文本的需求,民间刻印本宝卷应运而生;民间教团人事和佛教僧尼也用宝卷的形式做总教宣传,介入宝卷的推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