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神话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梦”
——两岸民俗学家对话
  作者:王孝廉 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12 | 点击数:13249
 

  神话的发展牵动社会神经

  问:王教授早年从中国文学的研究进入神话学,后来由神话学切入民族学的研究;而田教授同样从传统的中国文学和史学研究进入神话学,后来由神话学切入民俗学的研究。两位教授各自研究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王孝廉:我大学四年的中国文学老师是徐复观先生,他教我们《史记》、《文心雕龙》、《中国哲学史》等课程。后来我到日本留学,他写信让我老老实实读中国文学,搞创作写小说,他很反对我从事神话研究,因为他一直以来都不喜欢他的一个湖北浠水老乡、《神话与诗》的作者闻一多,当然他也不赞成顾颉刚的古史辨。因为徐先生从事经学研究,他认为我转向神话学属于离经叛道。我在日本的导师池田末利先生是徐先生的学友,池田先生是晚清民国初年北京留学生,由日本文部省委派到北京大学留学,毕业后任教于原北平中国大学。池田先生在日本的老师叫加藤常贤,是《尚书》研究的大家,那时是日本汉学最厉害的时候,所以池田最擅长的是《尚书》、《仪礼》的研究。而1970年以后池田末利这一代退去,也就代表日本汉学家的退场,之后受到洋派冲击,日本传统的经学也就到此为止。我在日本的另一位很重要的导师是御手洗胜先生,我的毕业论文是经由他指导,题目叫《从古史到神话——以古史辨为中心的中国神话研究》,但是论文到了徐复观先生那里,依然得到了严厉的批评,但他所说的“研究神话,一定要在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上去做这种工作”对我影响很深,可谓终身受用。

  田兆元:我对神话的研究有偶然的因素,因为我对于《楚辞》很感兴趣,那里面是神话,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多的灵感,比如看到其中很多神灵车上的旗帜不一样,这样通过不同的旗帜来识别不同的神灵,于是有了最初的一篇论文,所以我的处女作是一篇神话学的论文。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做的是中国古典美学研究,当时研究的是天人合一问题,天人合一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神话命题。让我投入到神话研究领域应该得益于我读博士期间,我的导师著名历史学家吴泽先生的鼓励,他作为史学大家,对神话不仅没有徐复观先生那样的偏见,反而觉得神话的发展牵动社会神经,通过神话可以透视整个社会,他对于两周时期的社神崇拜与土地制度关系的研究,让我眼界大开。我们以前研究神话,总是会说神话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机械的表述。神话总是被动的东西。可是我在与吴先生的交流中感受到,神话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参与了社会的运转。所以神话与中国社会的意思是,神话与中国社会互为表里,神话是一个记录体系,更是一个功能体系,神话不仅仅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更重要的是社会与社会生活的支持体系。后来我与程蔷先生共同创立了上海大学的民俗学学科点。神话学民俗学的核心论题是世界性的学问。后来我和我的学生们开展了神话的民俗学研究,主要从地域建构与社会建构的视角出发,理解神话的功能与结构,及其历史发展过程。

  王孝廉:政治神话确实每个王朝都会使用,以此强调圣者之师的正统性、合法性,民间神话大概就是一些规范。我后来与我的台湾学生鹿忆鹿、钟宗宪等人从事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多年,期间搜集了苗、瑶、彝等西南族群的神话资料,也到傈僳、普米、傣居住的地区做过田野调查,论述过摩梭、普米与古西夏存在着共同族源的问题。我的足迹更是遍及西北、中原、内蒙等许多神话流源地。结合个人经验来看,今人所传承和使用的神话意象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神话学的文本解读与田野作业相结合不失为研究民族史和民族文化的方法之一,而大陆许多优秀的民族学者也是这样做的。

  田兆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文学院院长谢六逸先生出版了《神话学ABC》一书,将其作为一门系统学科进行研究和分析。谢六逸先生通过历史考察,提出后神话学就是民俗学,或者民俗学就是神话学的观点,当时感觉蹊跷,现在看真是远见卓识。2011年6月我在台湾《政大中文学报》第15期刊发了《论神话研究的民俗学路径》,特别提到谢先生曾前无古人地将神话学与民俗学紧密联系起来的观点。今天看来,一批从事神话、史诗、传说和民间故事研究的学者成为中国民俗学的中流砥柱,也可以看出神话学研究对于民俗学研究的贡献。“民俗是生活的华彩乐章”,这就将民俗从一般生活中凸显出来,而神话也是生活的凸显,所以二者在很多的层面是一致的。后来我们强调在田野中研究神话,以田野为书斋,就是将神话研究与民俗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传统文化不能转基因
下一条: ·哈佛大学东亚系伊维德教授访问记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