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守住传统与生态文明的反思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带来了世界文化的大整合。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和我们民族某些传统节日被他国抢注(其实端午节被韩国抢注只是媒体的误导,我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的“端午祭”是两回事)的态势,有人打出了“保卫春节”的旗号,精神可嘉,行为可笑。它反映了国人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觉醒,但这些人没有看到,我国春节丰富的内涵,以及一整套完善的礼俗,特别是其中浓缩的那种亲情、乡情,游子们朝圣般地返乡过年、期盼团圆的那种心情是抹不去、抢不走的。每年春运接送几千万的旅客,前几年满天飞舞的贺年卡,近年充斥荧屏的电子贺卡以及手机短信、网络拜年等,也像西方人平安夜拥向教堂、日本人元旦前夜拥向神社那样,是他国代替不了的。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风俗的嬗变,年轻人抱怨说: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他们要“颠覆”春节传统,冲破物质的桎梏,去与朋友狂欢,去跟同学聚会。我说可以。其实对于一种习俗来说,老的传统慢慢变淡、新的元素不断增加,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就今天而言,年味不是淡了,而是浓了。请看:
大年初一的下午,斗门区井岸镇中兴路到西堤路一带成为流淌欢乐的海洋,在这里举行的“金鸡起舞闹新春”首届斗门区民间艺术巡游活动,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数万名群众,使节日的斗门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打头阵的是来自斗门区中坚龙狮武术馆的舞龙队、醒狮队,“龙”腾“虎”跃之间还夹着两只色彩斑斓的“大公鸡”,衔着报喜春联一路点头作揖“恭喜发财”,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珠海特区报》2006年2月10日)
正月十五晚,连山县城火狮欢腾,鞭炮齐鸣,锣鼓震地,火光冲天,山城干部群众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炸火狮、放烟花、唱山歌、舞春牛、吹奏壮族八音,这些极富地方民族特色的活动,吸引许多群众观看和参与。小小县城万人空巷,街上摩肩接踵,煞为热闹。(《清远日报》2006年2月14日)
2006年春节前,《羊城晚报》还特地做了个调查。在被调查的这600户家庭中,对年夜饭表示看重并且花心思安排、比平时丰盛的有九成多,说明年夜饭仍是广州人除夕夜的一项重要节目。其中上酒楼吃年夜饭的家庭比例与去年一样,保持有两成多(23%)。逛花市这一传统活动魅力依然,并且吸引力有所增强,这年逛花市的人从2005年的54.6%上升到57.5%。
可见,随着千百万民工匆匆往车站、码头,扛着大包小包赶回乡过年的身影,商家炒作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年宵市场人头涌动,花讯大潮持续高涨,春姑娘的脚步已在绿色的原野降临,年味是浓了。关键是,我们要把传统民俗深沉的内涵告诉年轻人,让他们在创新的同时,守住传统的根基,自觉传承,让其生生不息。
这里还牵涉到一个民俗原生态的问题。春节民俗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的原生态就与农事节令息息相关。如农村广泛流传的春牛舞,从内容、曲调到表演形式都是为了祈愿农业生产的丰收,其原生态的表演是在村中地塘进行的:给耕牛带上大红花,一老农唱着春牛调,深情地从牛头摸到牛尾,边摸边唱:“摸摸牛头摸牛尾,五谷丰登全靠你……”充满对耕牛的祝颂与关爱。但在舞台表演时改用两头纸扎的耕牛,由人操舞,表演农家乐的气氛,这算不算原生态?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印象。被授予“中国麒麟之乡”的东莞樟木头的麒麟舞,开始也很粗糙,套路、曲调也很单调,后经过舞蹈家罗学光、杨明敬帮助,他们认真打造,取得了全国民间舞蹈大赛的最高奖——山花奖。这算不算原生态?其实它已经糅合了现代舞蹈、音乐、美术的许多元素进去。真正原生态的东西,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恐怕是难以接受的。包括许多所谓原生态农庄、旅游景区,也经过精心的打造,外观是仿生态的,内里是现代的。如果从里到外都是原生态的,恐怕只有留给非洲的难民去享用了。当今“原生态”的口号,多为商家的炒作,民俗研究者诸君切莫跟风,要好好利用春节这个民俗活动最丰富、最集中的舞台,抓紧采集研究,拿出成果,做好政府立法的参谋,为国家“申遗”做些实事,为春节传统文化的护卫、创新、辉煌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西村真志叶,岳永逸.民俗学主义的兴起、普及以及影响[J].民间文化论坛,2004,(6):76-81.
[2] 杨哲.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3] 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M].户晓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刊于《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