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娄子国《新年风俗志》“台湾”目下:
开春。除夕之夜的三更以后,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红烛高照,先拜神明,再拜祖先,这叫“开春”,迎接新正,也叫“开正”,祀典供清茶及红豆等,焚称“寿金”、“割金”的纸箔。
开门。除夕深夜“封门”的人家,元旦零时,要行“开门”礼。有封水井和工场的,也要行“开封”仪式,礼华燃放鞭炮。因此爆竹声声,从后半夜半始,直到天亮,此起彼落,远近可闻。
拜年。礼神祭祖以后,幼辈向长辈拜年,按辈分长幼次第行礼。天亮后,要出门去向亲戚至友拜年。先已准备好了红纸上印着自己姓名的拜年卡,去到哪一家放一张就走。如果大家碰到了,一边拜年,一边说吉利的话。主人还要拿出龙眼干、冬瓜糖、花生糖等请客人吃。有孩童的,相互赠送红包。
迎喜神。元旦早晨,有的人家要设坛迎嘉神,合家跪拜,祈求年福。然后才出门去,向着“喜神方”的吉利方向走一段路。
《浙江》“宁波”目下:
接春。立春的早晨,有用牲酒爆竹祭神的,叫做“接春”。
开门炮。元旦早晨起身,先放三个爆仗,叫做“开门炮”。
占年成。乡民以初八,十八,二十八三天的晴雨,预测年成。占云:“头八晴好年成;二八晴,好蚕成;三八晴,好收成。”
从以上材料不难看出,中国春节风俗的缘起、发展、演变,都与农耕节气紧密相关,大地回春,阳气萌生,万物生长,是为岁首。庆贺、祝颂、祭祀、感恩、娱神、娱人、团年,凝聚着农耕社会朴素的自然崇拜、宗族神灵信仰和浓浓的亲情。社会发展到今天,不同地区不同的人群,会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观点去审视这些民俗。人们在不断地选择。文本是历史的记忆,口述史是民间鲜活的见证,老百姓关心的是他们身边的现实生活,文人采录的是他们认为特别值得记载的东西。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也是这样“略其旧而新是详”的,说明人们对风俗的多元性是认可的,不要以今天的观点去否定过去,不要以自己的“科学”观去骂别人是“伪科学”,所以什么 “真民俗”、“伪民俗”、“仿民俗”、“原生态的民俗”、“原汁原味的民俗”,且慢道来。老人们要吃团年饭、要守岁、要祭拜祖宗,可以理解;年轻人要去旅游、去泡吧、去追星,就由他去。城里人搞新春联欢,开游园晚会,看芭蕾舞,听交响乐;乡下人舞龙舞狮,办年例,赶庙会,唱八音,卖武,耍杂,行傩,穿令等,也各有所好。实际上,现在城乡举办的许多娱乐活动,都是经过包装的,没有什么原汁原味,只有老太婆祭神时喃喃自语、穿令游村时群众狂呼的场面,还真有点原生态的意味。这样放宽了尺度,春节民俗的舞台就更多姿多彩,任君采撷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