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史图博撰写《海南岛民族志》 存超200帧照片(图)
  作者:记者 黄能   摄影/图:詹长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03 | 点击数:8978
 

  将籍贯定为中国宝山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史图博在中国报纸上公开发表谴责德国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言论,因此受到当政的法西斯政府辱骂,并不准他回到祖国。他以年近六旬之龄,随同济大学内迁到云贵高原,始终与该校同舟共济,坚守在教学岗位上,期间曾拒绝上海德国医学院的邀请。

  在中国任教期间,史图博培养了一大批中国急需的医学人才。1949年出版的《同济大学概览》评价史图博说:“史教授上了诺大年纪,可是精神还是那么健旺,配上银色的长须,更显得肃穆非凡,灼烁的目光,好像在探索什么似的。一脸慈祥,言语幽默,在我们的脑海里深深地记忆着。体力说来经历了多少年的折磨,还是昂首健步,全无老态。迄今仍是孑然一身。从1924年开始就来校服务。这一段漫长的岁月,就是在‘一·二八’、‘七七’战争里,他都不曾把我们抛弃过。”

  来到中国后,史图博酷爱旅行,抗战前,他在学校的假期几乎都被旅行日程排满。每到一地,他便深入民间,探询民族风俗,收集人类学的研究资料。他曾到过四川、贵州、云南、海南岛等地区,研究过浙江的畲族、昆明的苗族、贵州的猡猡、海南岛的黎族,尤其是对于海南岛黎族的研究尤为人称道。两次考察,史图博收集到的海南黎族生活用具达349件,多数为黎族的衣服,还有黎人的刺绣品、骨制品和竹制品,例如头簪、刀鞘、棋盘,都是较为珍贵的文物。1946年,史图博所收集的黎族文物悉数由中央博物院以250万元的价格收购。南京博物院在成立七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将这批文物作为馆藏珍品展示。

  史图博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于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使他对这块土地充满热爱之情。1937年在柏林出版的《海南岛民族志》,史图博将自己的籍贯记载为中国宝山县。

  非常遗憾的是,由于目前对史图博及其《海南岛民族志》的研究刚刚起步,许多文献资料尚未公诸于世。据德国驻广州领事馆副总领事昆宙介绍,德国外交部浩瀚的政治档案中保存着不少关于史图博的原始资料,有待发掘。因此,史图博身后的情况,目前不得而知。

  里程碑式的贡献

  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唐玲玲夫妇表示,《海南岛民族志》这部著作是史图博在两次田野调查所得的材料基础上整理而成,书中保留了260多帧当时实地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深具历史文献价值。可以说,这部著作保留了上世纪30年代黎族人民的鲜活生活史。这部著作,国际、国内学术界都有定评,认为是研究黎族的权威著作,开拓现代科学意义上研究黎族的先河。

  《失落的文明———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研究》一书的主要作者郭小东教授认为,自《海南岛民族志》出版后,人们对于黎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认识、了解和认定,都没有跳脱史图博所构建的框架。早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尾邦高雄就说过:“史图博从整体上给我们一把打开黎族研究的钥匙。”可见其对后人的影响之大。

  2007年4月,首届“黎族文化论坛”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举办,当时海南省民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成就史图博的《海南岛民族志》一书做了较为全面和中肯的评价,他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黎族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作者用丰富的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知识,将黎族分成本地黎(润方言)、歧黎(杞方言)、侾黎(哈方言)、美孚黎(美孚方言)四种,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认定的加茂黎(赛方言),基本涵盖了黎族各族群。

  二是开创了黎族研究田野调查的先河。过去对黎族的认识,基本是停留在浮光掠影、道听途说上,往往是以偏概全,主观性随意性强。史图博两次深入海南岛中西部地区,自北向南,从南丰等处开始,穿越今儋州、白沙、琼中、五指山、乐东、三亚、东方等黎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观察和采访,记录了大量的民族学资料。

  三是运用体质人类学等对黎族进行人体现察和测量。将黎族与高山族以及东南亚的许多民族进行了比较,就黎族起源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引发民族学界对于黎族来源问题的长久争论。

  四是史图博研究范围十分全面。关于黎族传统社会中的居住、农业、狩猎、交易、饮食、器物、工具、服饰、装饰、文身、歌谣、音乐、宗教以及精神生活、健康状态、民族性格等各个方面都有涉及。

  五是史图博在研究黎族的同时还对海南的苗族、儋州人、临高人、客家人、海南本地汉族、伊斯兰教人等进行了研究。

  注:本文写作,参考了郭小东等人所著《失落的文明———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特此致谢。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4年03月03日 09:40:03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胡宜]槛外薪传的学术承接与对话
下一条: ·[胡阳全]近二十年基诺族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刘然]信仰、生计与王朝教化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
·[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孙艳艳]修行中的“身体感”:感官民族志的书写实验
·[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陈杭勋]多点民族志视角下民间传承群体及其实践与民俗节日差异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