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图博拍摄的黎族女子
史图博(中)珍贵的留影
海南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史图博德文原著
1931年和1932年,史图博两次来到海南岛,深入五指山地区对黎族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其考察对海南岛黎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提出了海南岛黎族的来源,族群分类与分布,民族特征与文化遗产,其成果《海南岛民族志》具有里程碑的性质。
醉心于人类学研究的生理学家
史图博,1885年6月19日在德国莱比锡出生,生理学家、耶拿大学教授。
作为一名生理学家,史图博的生理学知识技能,对于他日后成为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证。
1924年春,史图博应同济大学邀请到同济大学任教。担任同济大学生理学教授,同济大学生理学馆主任等职务。
当时,同济大学刚刚在1923年获批升格为大学。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本是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义为合作共济,是德国政府在中国办学的代理与代表。到1927年,民国政府正式将之国有化,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
史图博的到来,正是同济大学升格后对教师需求的必然,也是史图博学科专业的必然。而作为德国政府在中国办教育的窗口,史图博到同济大学任教,背后也有着德国政府和文化机构的支持。日前,“海口南洋骑楼老街文化展示馆开馆暨重走史图博之路———中德摄影作品展”的开幕式上,德国驻广州领事馆副总领事昆宙致辞时提到,德国外交部支持史图博建立生物学院,并且支持他1931年和1932年海南的考察活动。
史图博除了讲授生理学,还醉心于人类学研究,他对东方民族的人类学研究尤其感兴趣。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的文化触角伸向东方,从环地中海的北非、近东地区,到波斯中亚地区,以及远东中国大陆、印度支那半岛及太平洋岛国,随处可见欧洲文化触及的印迹。在中国,敦煌文献、小河汉唐遗址、黑水汉简、以及圆明园文物的发现与流失正是欧洲文化扩张的反映。
在此背景下,东方文化的魅力,尤其是许多未经发掘的处女地,也推动着无数欧洲学者东来探险发掘。史图博也是其中之一,他选择了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
1929年夏天,史图博与学生李化民一起对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北部山区的畲族进行了民族学考察研究,写成《浙江景宁敕木山的畲民调查记》。1995年出版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记载:“民国18年(1929年)夏,德国学者史图博和上海同济大学教师李化民到景宁畲乡考察,撰写了《浙江景宁敕木山的畲民调查记》,对景宁畲族的族称、姓氏、风土人情等作了介绍,也是研究畲族学的史料。”《浙江景宁敕木山的畲民调查记》1932年出版德文本。
1931年和1932年,史图博两次来到海南岛,深入五指山地区对黎族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其考察对海南岛黎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提出了海南岛黎族的来源,族群分类与分布,民族特征与文化遗产,其成果具有里程碑的性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4年03月03日 09:40:03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