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尾语
综合考察了春节中的鬼文化的内涵后,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人深藏不露的传统观念里,认为春节虽是一个人节,又是一个鬼节,或者说鬼节的成分依然在许多现今的春节民俗事象中表现出来,如河南沘源县认为,每逢年节,“诸鬼怪相率出外”,人们必须“用红纸裹木炭两根,置诸门框旁,贫穷之家以棍一条,置诸门槛外,谓栏门杠”。[(26)]据说这样可以御鬼。在河南开封,早时认为正月“初三和‘破五’(即初五)都是鬼节”[(27)]。早时安徽寿春县,在正月初一,于自家门前,插桃符,以驱除恶鬼。[(28)]在广东海丰,正月初三是“穷鬼日”,清早要把房子里边的垃圾倒掉,还要拿几炷香、几张冥镪,和擸一同倒去,同时还要放爆竹,这叫送穷鬼。这天大家互不往来,尤其禁忌妇女往来,生怕遇着穷鬼,使自己一年倒霉[(29)]。
虽说如此,人们还是利用了客观的非客观的种种心理、行为、器物来战胜年节期间的各种恶鬼,使自己的生活又翻开新的一页,变鬼节为人节,因此春节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了中国人最为喜欢、最有文化内涵、最为历史悠久的传统佳节。
注释:
(1)《中华民族风俗辞典》第67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22)《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第二十二卷元旦部。
(3)《东亚民俗资料荟萃》第103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
(4)浙江丽水地区文联《丽水风俗》(内部资料)第115页。
(5)(6)(7)(8)(9)(10)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第826、871、862、261、311、187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出版。
(11)《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上卷第256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2)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版。
(13)高国藩《敦煌巫术与巫术流变》第312~313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太平御览》卷二十“春分”。
(15)《丽水地区故事卷》第575~576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6)见《辞海》“祟”字。
(17)《荆楚岁时记》注,见《四库备要·史部》。
(18)(27)(28)(29)娄子匡《新年风俗志》第75~76、75、53、9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影印。
(19)《中国民俗辞典》第90页,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20)《清嘉录》卷十二。
(21)见徐华龙、吴菊芬《中国民间风俗传说》第764~768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3)《东北岁节俗研究·东北农谚汇释》第93、86~87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24)(26)见杨荫深《事物掌故丛谈》第106、65页,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
(25)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第44页,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6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浙江学刊》1997年03期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