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徐华龙]春节源于鬼节考
  作者:徐华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14 | 点击数:11720
 

  三、结尾语

  综合考察了春节中的鬼文化的内涵后,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人深藏不露的传统观念里,认为春节虽是一个人节,又是一个鬼节,或者说鬼节的成分依然在许多现今的春节民俗事象中表现出来,如河南沘源县认为,每逢年节,“诸鬼怪相率出外”,人们必须“用红纸裹木炭两根,置诸门框旁,贫穷之家以棍一条,置诸门槛外,谓栏门杠”。[(26)]据说这样可以御鬼。在河南开封,早时认为正月“初三和‘破五’(即初五)都是鬼节”[(27)]。早时安徽寿春县,在正月初一,于自家门前,插桃符,以驱除恶鬼。[(28)]在广东海丰,正月初三是“穷鬼日”,清早要把房子里边的垃圾倒掉,还要拿几炷香、几张冥镪,和擸一同倒去,同时还要放爆竹,这叫送穷鬼。这天大家互不往来,尤其禁忌妇女往来,生怕遇着穷鬼,使自己一年倒霉[(29)]。

  虽说如此,人们还是利用了客观的非客观的种种心理、行为、器物来战胜年节期间的各种恶鬼,使自己的生活又翻开新的一页,变鬼节为人节,因此春节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了中国人最为喜欢、最有文化内涵、最为历史悠久的传统佳节。

  注释:

  (1)《中华民族风俗辞典》第67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22)《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第二十二卷元旦部。

  (3)《东亚民俗资料荟萃》第103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

  (4)浙江丽水地区文联《丽水风俗》(内部资料)第115页。

  (5)(6)(7)(8)(9)(10)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第826、871、862、261、311、187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出版。

  (11)《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上卷第256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2)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版。

  (13)高国藩《敦煌巫术与巫术流变》第312~313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太平御览》卷二十“春分”。

  (15)《丽水地区故事卷》第575~576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6)见《辞海》“祟”字。

  (17)《荆楚岁时记》注,见《四库备要·史部》。

  (18)(27)(28)(29)娄子匡《新年风俗志》第75~76、75、53、9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影印。

  (19)《中国民俗辞典》第90页,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20)《清嘉录》卷十二。

  (21)见徐华龙、吴菊芬《中国民间风俗传说》第764~768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3)《东北岁节俗研究·东北农谚汇释》第93、86~87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24)(26)见杨荫深《事物掌故丛谈》第106、65页,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

  (25)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第44页,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6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浙江学刊》1997年03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古老对联的现代生存
下一条: ·[黄金生]民国春节为什么不放假?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