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活动方面
春节期间的许多活动是围绕着鬼神而展示的,表现出鬼文化的某些残余。
春节前就有各种以鬼为形态的活动。例如江浙等地的跳灶王、跳钟馗等。
所谓跳灶王,就是扮成灶公、灶婆或鬼神形象来逐疫驱邪。李绰《秦中岁时记》:“岁除日进傩,皆作鬼神状,内二老儿,为傩公傩母”。清褚人获《坚瓠集》云:“今吴中,以腊月一日行傩,至二十四日止,丐者为之,谓之跳灶王”。《昆新合志》又谓:“旧俗于二十四日,是日必祀灶,有若娱灶神,然后以一日不能偏,改而先期,今遂以月朔始矣。”《江震志》记载:“二十四日,丐者涂抹变形,装成女鬼判噭跳驱傩索之利物,俗呼跳灶王。”由此可见,祭祀灶王的活动,亦与鬼神相关;再说根据民间传说,灶王原是凡人,死后而被奉为神只[(21)],其实称其为鬼神更为准确些。因此祭灶神,也是祭鬼的一种形式,在这一形式里保留着许多鬼神粉墨登场的活动。是合符逻辑,与整个气氛相吻合的。
所谓跳钟馗,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吴自枚《梦粱录》:“入腊,街市即有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呼为打夜胡”。此说“打夜胡”即为跳钟馗。《清嘉录》中说得更为清楚:“丐者衣坏甲胄,装钟馗,沿门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届除夕而止,谓之跳钟馗”。
春节里亦有祭祀鬼神活动,如江浙地区正月十三的祭刘猛将军,正月十五的祭紫姑,都是此类性质的活动。在吴桥县,“元旦拜节,贵贱通行。……至元宵前后而归者,谚云:有心拜节,寒食不迟。儿童有打核桃者,有击埌者,有傩扮带脸鬼者,戏亦多端”[(22)]。虽说这里不是纯粹的祭鬼活动,但它是转化为儿童游戏的早期祭鬼的遗存,至今在不少地方仍可看到这种情景。
撒路灯是旧时东北等地的元宵节的祭鬼活动。黑龙江省旧志《珠德县志》卷十五记载:正月十五、十六,每夜散放灯烛,俗谓离乡之鬼游魂为变,假以灯光,超度一切厉魂,以免作祟。据当时人记述,人们用以打发游魂具体作法是:撒路灯,谓无主游魂,或离乡荡鬼,能执光轮回,而免一方之害也。其地方有灯官反穿羊皮褂,顶挂铜串铃,头戴缨帽,耳挂红椒,在后乘马以随,前有肃静、避版四面(以木锨代之),继有执以鼓乐,沿路撒之。斯时沿途悬灯,灯官至则鸣炸炮以示迎。如有不悬灯者,任灯官处罚。大抵是点心数盒,或元宵数百而已,无罚钱者。在这些农村,由于地广人稀,元宵节撒路灯的重要性不亚于这里的挂红灯。这种习俗,把撒路灯超度厉鬼游魂的信仰民俗观念,与挂红灯和观灯习俗结合得十分妥贴。[(23)]
(三)物品方面
春节期间的民俗物品是很独特的,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更确切地说,它们与人们的鬼神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深刻的鬼文化的烙印。
(1)爆竹
关于爆竹驱鬼的记载,最早见诸于《荆楚岁月记》。这种春节期间的习俗在以前依然兴盛不衰。清乾隆《诸暨县志》记载:“腊月,以豕为牲,召巫祀之,曰‘作年福’。……夜放火炮,以避鬼魅。”明《新昌县志》记载:“除夜,饰鬼容逐傩,家家爆竹,群坐欢饮,谓之分岁。”清康熙《舒城县志》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恶鬼”。清同治《瑞州府志》记载:正月,“三日侵晨,束刍像人,以爆竹、锣鼓欢噪逐鬼”。
除用爆竹直接驱逐鬼魅外,春节里人们还有其他施放的用意:一是打田财。清嘉庆十年《黎里志》:正月“十三日,乡人就田中立长竿,用藁筱夹爆竹缚其上,旁设刘猛将军之神,香烛、果品,杂列照耀,更有赞神曲,且拜且唱,四围金鼓之声不绝,少年好事者往往买雪炮(流星、赛月明之属)远远射之,谓之打田财。”二是驱疫疠。清乾隆《乌程县志》:除夕晚上,“人家爆竹,自子夜达曙不止,相传以驱疫疠云。”三是迎财神。民国《乌青镇志》;“初四夜,斋财神,并迎财神会,沿街施放竹爆以表欢迎。”以及迎喜神等等,这些活动中施放爆竹的用意大多与鬼神相关。所不同的是:对于人们喜欢的神灵,人们用爆竹来表示欢迎;而对危害人们的鬼灵,则采取用爆竹的方法来驱赶,以示不受欢迎。[(24)]
(2)门神
春节贴门神,是传统的中国人的一大景观。此俗始于汉代。汉蔡邕《独断》云:“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木,蟠屈三千里,卑枝东北有鬼门,万鬼所出入也。神荼与郁垒二神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岁竟,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以御凶也。”由此可知,神荼、郁垒是两个门神,其主要任务是将鬼魅御之门外,因此形成了这一春节期间画(贴)门神于门扉上的风俗。据传说,“一届年节,诸鬼怪相率出外,向人家索食”[(25)],因此,人们过年之际用门神来驱鬼怪,确保以后一年里的平安,是很正常的心理需求。
虽说门神以后已从神荼、郁垒变成了秦叔宝、尉迟恭,但其所起的功用却未改变。《三教搜神大全》记载:“户神,唐秦叔宝、胡敬德二将军也。按传唐太宗不豫,寝门外鬼魅呼号。太宗以问群臣,秦叔宝奏云:‘愿同胡敬德戎装立门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无事,因命画工绘二人之像悬宫门,邪祟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
(3)桃符
旧时新年的一种避邪驱鬼的门饰。相传为黄帝所创。《山海经》:“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以御凶。”所谓“大桃人”,即最早的桃符形态。到了晋代,桃符驱鬼之说,已见记载。《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4)春联
春联是新年的物品。《清嘉录》卷十二:“居人更换昂贴,曰春联。先除夕一二十日,塾师与学书儿书写以卖,榜于门,曰春联处多写千金百顺,宜春迪吉,一财二喜,及家声世泽等语为门联。”清同治《高安县志》载:“岁除:祭祖,祀神,扫屋迎新。粘春联,张门神”。清乾隆《袁州府志》载:“除日,换桃符,贴春联。”明《建昌府志》载:“岁除,是日换桃符、春贴(即春联)。”此类记载,数不胜数,充分表明贴春联是中国人年节一个重要标志。
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宋以前桃符上一般画神像,宋以后始有人在桃符板上题写联句。《宋史·世家·西蜀》: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由此,我们亦可以看出春联虽无直接驱鬼逐疫的作用,但它源于桃符,因此,也可将春联视为与鬼相关的一种文化现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浙江学刊》1997年03期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