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春节期间为什么要祭祀祖先,人们又为什么要用令人伤悲的对祖先亡灵的追忆来冲击节日的喜庆气氛呢,说到底,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鬼的文化底蕴深深地扎根在春节之中,或者说,春节从其形成雏形开始就打上了鬼文化的烙印,亦可以进一步论证为人们因驱鬼胜利而欢欣鼓舞,而形成了这一节日习俗。虽说如今我们还没有找到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但是我国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傩,可以作为一个佐证。
《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吕氏春秋·季冬》:“天子居玄堂右个,……命有司大傩旁磔”。高诱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这是说的无论是宫廷还是乡间都有腊月驱鬼逐疫的风俗,相传此俗始于黄帝,到周代已有一定规模,成为一种礼制而固定下来。《荆楚岁时记》:“按:周礼有大傩,汉仪有侲子(逐鬼的童子),驱傩之事虽原始于黄帝,而大抵系周之旧制。周官岁终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则驱傩之始也”。此处所说周代大傩时间为“岁终”,与后世人们在春节期间举行一系列的祭祖、驱鬼、惊鬼等仪式是一脉相承的,直到今天,在河北省武安县固义村还保留着古老而隆重的春节期间驱逐疫鬼的风俗。
类似的活动,我们在地方志中亦能经常看到。如清同治十二年《祁门县志》载:“元旦,集长幼列拜神祗(只),鸣钲出行,饮屠苏酒,谒祠宇,交相贺岁,傩以驱疫。”又,清乾隆《德安县志》:元旦,“二、三日,城市乡堡皆迎土神,行傩礼,鼓吹、爆竹不绝,沿门俱送香及米谷,以祈太平,舒阳气。”《建昌府志》:年终,举行对舞,“小儿辈带面具戏舞于市,似古傩礼”[(12)]。这些材料也都说明了鬼与春节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年,人们以为与稻谷成熟有关。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载:“年者,《说文》曰:谷熟也。取其谷熟一番曰年,故字从禾”。《尔雅·释天》也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所谓岁、祀、年、载,是不同时代对同一时间单位的不同叫法。究其深层原因,就可得知,都与祭祀有关,或者可以说古人将祭祀的日子来命名的,否则就难以理解这些字的原义都与祭祀相关连。
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说法,是年的不同称谓,其时间在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暖和的春天即将到来之际。古时候人们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和生产力的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常为冬天的寒潮所侵扰,又为粮食的匮缺所提心吊胆,早春更是青黄不接、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老人和儿童首先会因饥饿、寒冷及其他各种恶劣的原因而相继死去。看到这种情景,人们会恐惧,会以为是鬼神的作祟。《月令》说:“季春之月命国难(傩)。”郑玄注:此“难(傩),难阴气也。阴气至此不止,害将及人。所以及人者,阴气右行此月之中,日行历昴,昴有大陵、积尸之气。气佚则厉鬼随而出行。”阴气本指春季阴寒之气,此时“积尸”的厉鬼会逃逸出来,危害世人。
老百姓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春寒冻死老黄牛。此话是说春天变化无常,奇冷无比,能将适应力很强的牛冻死,足见其威力巨大。因此古人十分敬畏春天,甚至身穿青衣来表示对春天的恭敬。汉代,春日必穿青衣。《淮南子》云:“孟春之月,东宫御女,青色衣、青采鼓琴瑟。”《汉书》说:“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令一童男,冒青衣先在东郭外野中迎春。”《续汉书·礼仪志》云:“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青,郡国县官下至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到唐宋,立春必祀青帝。《开元礼》云:“立春祀青帝于东郊。”《玉海》云:“绍兴十七年二月十三日,上亲祠青帝于东郊。”汉唐宋人为什么要祭青帝呢,照古人看来,春分时天上要出来一股“青气”,造成人民得时疾,故必得穿青、戴青、祭青,青帝才不会发怒而放出青气害人。[(13)]《易通卦验》曰:“震,东方也,主春。春分日,青气出,直震此正气也。气出右,物半死;气出左,蛟龙出。震气不出,则岁中少雷,万物不实,人民疾热。”[(14)]
虽说春节的时间较之季春、春分等要早,但它们产生的民众心理是一样的,都有对春日的害怕、畏惧和崇拜,其实质就是对鬼神的恐惧。一旦人们跨越了这样具有神秘色彩、使人战栗的节气,才会深感庆幸,欢呼雀跃,相互道贺,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俗而固定下来了。在民间传说中,年是一个妖魔、怪兽等东西,经常作祟,危害人类。到最后亦总是以年失败而告终,人们庆贺胜利,互相道喜,鸣放鞭炮。在浙江丽水有个传说,说(即年)是个比魔还狠、比鬼还恶的小妖,叫“祟”。这祟每年在年三十晚上出现一次,出来就害人。有户姓管的人家,养了个胖小子,到了年终三十,父母怕孩子被害,就夜里守着,还将八枚铜钱用红纸包了,放在孩子枕下,这样就躲过了劫难。人们听说,纷纷仿效,形成了风俗。因为“祟”和“岁”谐音,并且许多人不知道“守祟”的来历,就将“守祟”称为“守岁”,“压祟钱”也改称为“压岁钱”了。[(15)]
这些传说故事,人们用神奇的想象和大胆的构思,为我们说明了两个意思:一是岁(或年),是可怕的怪物,会危害人们的生命;二是人们总会战胜岁(或年),并庆祝胜利。
所谓祟,是古人想象中的鬼怪或鬼怪出而祸人。[(16)]由此可见,祟即可视为鬼。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上述所说的《“守祟”和“压祟钱”》故事中的长期来积淀的文化内涵。在人们的心目中,年是可怕的,其附于一种鬼的形象上,而过年则表示战胜了鬼怪,使其祸人的目的遭到失败。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春节的欢度是因胜鬼的缘故。在中国这样一个鬼神观念十分浓厚的国度里,出现这样一个战胜鬼神的节日是没有什么可以感到奇怪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浙江学刊》1997年03期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