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古老对联的现代生存
  作者:李红艳 罗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01 | 点击数:7741
 

  调查
  超市、批发市场卖春联
  康顺福祥和出现频率高

  万通新世界二层,大约有十余家卖春联、福字的商铺,远远望去红彤彤一片。
  每家商铺的对联,种类都在六到十种之间,对联尺寸不等,一般都是长一米有余,宽15到25厘米,当然也有少量的超大联,长度2米以上。这些对联有的是黑字,有的是金字,印在大红色的纸或绒布上,价格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纵观所售对联的内容,传达了人们期望健康、幸福的美好愿望,文辞说不上雅训,却也绝不低俗,“居福地家业兴旺,入华堂如意吉祥”等不一而足,“福”“康”“祥”“顺”“和”等字眼在不同商铺出售的对联中,出现频率最高。
  其实,商家们在进货时,只是把对联当作商品看待,关注印刷是否精致、品相好不好,至于对联上印着什么内容,考虑并不多,“对联嘛,总不过都是吉祥话,就找上五六种不同的进货就是了。”一位年轻女摊主说。
  小本经营的摊主通常侧重选择内容、用语较浮泛的、能够适应的人群和场合较广的,而不会进文辞上太应时应景的对联,比如新一年是马年,他们恰恰不愿多进带有“马”字的对联,因为这样的对联一旦今年卖不完,明年就过时了。
  在对内容不甚考究的情况下,不同商铺出售的对联,不仅用语、格调非常接近,连错误也如出一辙。“家居福地子孙福,门向财源岁月甜”“阖家欢乐迎新年,满堂吉庆贺佳节”。这两副春联,末字均为平声,尤其是“家居福地子孙福”,竟然还有重复的字。这不免让人猜测,估计是将两副下联放在一起卖了。
  不过,商家们都表示,人们买春联、贴春联,更多的是增添过年的气氛,图个彩头而已,从来没遇到过在创作规范上较真的消费者。一名摊主说:“来买对联的老人都喜欢带福、寿、平安的,年轻一点的选择带发财、财源的比较多,但从没遇到过有人挑是否合辙押韵的。”
  相比之下,大型超市里出售的对联,由于每副对联都是独立塑料袋包装,所以基本上不存在“两副上联、两副下联一起卖”的情况。不过,顾客在购买时“不问内容”的情况也很普遍。在家乐福国展店,记者随机询问了六位顾客,有五位选择对联的标准主要是价格高低、尺寸大小。一位中年女性顾客说:“内容不会有啥问题的,反正写的都是吉祥话嘛。”她甚至有些不好意思地直言:“每年自己家贴的对联,都没好好看过究竟写的是什么。”

  反思
  应让“传统”成为“新传统”

  “现代化技术大量印刷对联,对对联文化的传承不利。”民俗学专家王作楫一针见血。
  在他记忆中,直至上世纪中叶,手书春联还非常流行。1947年春节前后,他曾到一个非常贫困的同学家中做客,这一家就是用锅底灰蘸着油和水,自己创作春联:“破衣破被过大年,人家吃肉我真馋”;上世纪70年代,他到一个破庙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那里的一群乞丐竟也自己手写对联:“上无一片瓦,下无立锥地”。
  “当然了,这些对联都不规范,甚至连基本创作规律都不符合,但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们依然值得关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类谁都能够创作的对联,保证了对联在老百姓中千百年的流传。”王作楫说。
  他觉得,这种对联最吸引人之处,就是紧贴创作者、张贴者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而这一点恰恰是当今批量印刷的对联最致命的问题所在。“现在市场上的印刷对联年年一成不变、千篇一律。那些陈词滥调实际上降低了对联整体的文化品位。”
  尽管如此,王作楫并不认为这意味着对联文化的式微,“近年来,北京市、区的楹联学会,每年都会为群众写联、赠联,这种有针对性的对联非常受欢迎,喜欢对联的人还是很多的。”
  在他看来,所谓“式微”,主要是传承发展的方式不够恰当。让对联文化的流传方式回归历史轨迹——在保留传统形式的基础上,手书有个性、有切实内容、与创作者、使用者密切相关的对联,是延续对联文化的一剂良方,“当我们把一种传统文化,转化为新的文化传统,那么这种文化就真正具有了继续发展的活力。”

  挑错
  “对联并非字数相同的吉祥话”

  “对联并非两句字数相同的吉祥话这么简单,它有严格的格律、语言、内容、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北京楹联学会副会长赵永生说。
  拿格律来说,普通话中的一声、二声称平声,三声、四声称仄声。一副合律的对联,上联的末字应为仄声,而下联的末字则应为平声,且上下联断句处的字,平仄应当相反。比如清代陈大纲题岳阳楼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优乐/到心头,这里“面”与“家”,“山”与“乐”平仄即相反,上联末字“底”为仄声,而下联末字“头”为平声。
  不过,赵永生发现,现如今不少人家贴的春联都不合联律,要么对仗杂乱,要么平仄失替——
  “宏图大展,八方名流齐相聚;万紫千红,一杯春酒添喜庆”,上下联句脚都是仄声;
  “天长地久人之和,山明水秀居之安”,上下联都是平声落点,结尾却都是联律忌讳的“三平尾”;
  “粮食满囤家家乐,金币丰盈户户安”,“家家”与“户户”犯了“合掌”的对联创作禁忌;
  ……
  对联佳作不仅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内容上也应该有所讲究。不过,现如今市场上卖的对联,有不少在内容上也有问题。赵永生举例说,有些对联内容陈腐,格调偏于低俗,比如,某人为新婚夫妇送春联,男方姓龙、女方姓陈,最终成联:“一根龙骨顶天立地,两片陈皮滋阴补阳”,横批:龙蛇杂陈。此外,“访友务懂酒带路,走亲须知烟架桥”;“天猪归仙界,子鼠拱福门”等,其趣味也都是“过于俗气”,没有文化味。
  在北京楹联学会会员祖振扣看来,优秀的对联,不仅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内容上也应该与时俱进,“像‘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有上百年历史,很经典,不过太老了,太陈旧了。现如今时代在发展,对联的内容也应该能够体现时代特色、时代气息为好。”本报记者 李红艳 实习生 罗群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2014年01月30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童大焕]春运经济学与春节民俗学
下一条: ·[徐华龙]春节源于鬼节考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马启俊]六安红色对联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