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古老对联的现代生存
  作者:李红艳 罗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01 | 点击数:7742
 

  “楹联老友”的贫与富

  这是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位于槐柏树街的北京市政府大楼内。门的式样古朴,带着些老北京四合院的风味,锈蚀的门把手仿佛诉说着历史与沧桑。墙上的那一幅“联友之家”,告诉人们这间办公室的归属——北京楹联学会。
  “全国普及联律先进集体”“全国对联教育先进集体”“北京市先进民间组织”、“北京市社团系统先进集体”……小小办公室的墙上,已经容不下学会多年来获得的奖状、奖牌。
  “如果你们晚点来,可能就找不到我们学会了。”北京楹联学会会长潘家农开门见山的一句话,令人吃惊不小。原来,由于某些原因,市府大楼将于今年3月收回这间办公室。
  北京楹联学会的前身是成立于1986年的北京楹联研究会,1999年正式更名为北京楹联学会。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学会依靠会员每人每年50元的会费和会员的自愿捐款维持运营。年过八旬的会员按照规定不必交会费,而会员中80岁以上者不在少数,每年交费的会员不超过200人,因而会费收入相当微薄。
  幸而,学会可以通过与张一元茶馆等企业的合作,每逢传统节日推出书联活动,所得收入作为补贴。但日子始终紧巴巴,就连每季度一期的会刊《北京楹联》都要送到廊坊去印刷,因为那里便宜。
  纵然面对各种困难,学会里的一群老头儿们依然乐观,享受其中。
  每逢春节,他们都会走区县20多天,为村民撰写对联。如果加上城区的各种赠联活动,迄今,学会已完成婚联一千多副、寿联四千多副、嵌名联三万余副。
  学会每年还会到文化馆、社区、学校等地义务讲座,普及对联知识,仅去年一年,这样的活动就搞了120余场,其间还为市民、小学教师赠送了大量嵌名联。
  “大家伙儿全是义务劳动,分文不取。”潘家农说,“我们是真的热爱对联文化,虽不赚钱,但精神上有成就感,很富足,心里也很高兴哪!”
  要说最让他们自豪的活动,当属去年底开始的历史名联巡展:精选我国历史上一批名联,诸如魏源“事以利人皆德业,言能益世即文章”;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亦因祸福趋避之”等,请书法家书写,制成70块展板,其左侧是书法家写就的名联作品,右侧配有对联知识讲解,图文并茂。
  由于展馆场租太高、难以承受,他们只能在校园、社区、公园等地巡展。从北京理工大学到北海公园,从国土资源部到天通苑社区……老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衣,背着这些硕大的展板,挤公交,挤地铁,四处奔波,不畏仆仆风尘。
  “我们算了一下,目前已有六万多人看过联墨巡展了。”潘家农话语间充满兴奋。在他脑海中,永远定格下一幅画面——一位年事已高的老爷子,坐着轮椅,辗转在每一块展板前,细细端详,微微颔首。

  北大男孩的“对联生活”

  相比于那些“楹联老头儿”,同样对联文化兴趣浓厚的吴可,绝对是晚辈了。
  来自江苏淮阴的吴可,目前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专攻西方文学理论。他自幼学习书法,最初接触对联是在五六岁时。父亲酷爱对联,逢年过节都会拟一些对联让吴可来练字,有时候还会拿到乡里去卖。“老乡们觉得小孩写对联很好玩,很多人都会来买。”吴可回忆说。
  除了写联,他还喜欢读有关对联的故事,留意书籍里面和名胜古迹的对联。伴随着长大,尤其是大学上了中文系,他便开始有意识地背诵一些历史名联了。对联的积累一天天丰富,大约从大三开始,他自己动手创作对联,并作为节日祝福用短信发送给亲友,“现在讲究这个的人越来越少了,不过我觉得很有意思。”
  谦虚的吴可自认为关于对联的认知很粗浅,其实,他创作出来的作品颇见功力。
  2012年中秋,吴可的亲朋好友都收到了这样一条祝福短信:“快哉超然台上千里风问甲子于伯仲,乐乎古运河中一轮月忆丙辰在春秋。”这是他在菜市场门口等候买菜的母亲时拟出来的长联,不仅以大气磅礴的意象渲染出中国风情,更是“藏头护尾”,将“快乐仲秋”的祝福隐于对联之中。
  2013年中秋,吴可的祝福对联又玩起了拆字:“愁里思南国玲珑一心安红豆,梦中入花林迤逦千树落缤纷。”上下联的首字拆开,恰可组成“秋夕”二字,而句意中又传递着思念之情,与中秋内涵十分合拍。收到这条祝福短信的人大多惊叹拆字联的巧妙,而吴可自己并不太满意,“幸好只是朋友之间发着玩,不过是图一乐。”
  吴可现在在学校里可谓小有名气,身边许多同学知道吴可会写对联,凡有需要都会来找他,而他也是有求必应。前不久,他刚刚为四位同学手书春联,还把照片晒到了他的“人人”主页上。
  那些具体内容都是同学自己选定的,属于“半委约”创作。吴可觉得,与受人之托相比,还是自己主动写的感觉轻松一些,写出来也更容易让自己满意。
  这个春节,吴可又要忙了,为亲朋好友手书春联。同时,他正在准备为一位古典文学修养极高的老师写一副婚联。
  “压力山大哦!”这个大男孩腼腆地笑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2014年01月30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童大焕]春运经济学与春节民俗学
下一条: ·[徐华龙]春节源于鬼节考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马启俊]六安红色对联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