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姚慧]霍尔其格嘎查蒙古族婚礼仪式和婚礼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姚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13 | 点击数:11653
 

  4、婚礼歌曲中传统的位移。

  传统婚礼以长调为主,不唱短调。现在的婚礼,长调数目减少,而短调数目增多。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内蒙古地区的流行歌曲、创作歌曲、传统长调、短调都在连接部分“图日勒格”这个媒人的牵线搭桥下倾诉着蒙古人的衷肠。歌唱母亲、歌唱故乡、歌唱骏马一一呈现。

  东乌珠穆沁地区的“图日勒格”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这是乌珠穆沁宴会歌的特色。据杨玉成等人撰写的《锡盟长调现状调查报告》所知:

  图日勒格(türelge),该词字根“图日”(tür),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嵌入”或“闯入”;二是“派生”;三为“暂时”。该字的多层含义恰好说明了“图日勒格”所表示的意义蕴含:首先,当歌手唱完一首歌后,所有参加宴礼的人马上接唱“图日勒格”,“图日勒格”结束后,歌手起唱下一首歌,因此,“图日勒格”是“嵌入”到歌和歌之间的连接部分;其次,“图日勒格”在歌与歌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前一首歌“派生”出来的,也是“派生”下一首歌的结构形态;其三,与“正歌”相比“图日勒格”处于次要的、陪衬的地位,它只是歌与歌间暂时嵌入的附属部分。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图日勒格”曲调,而且一个地区“图日勒格”只有一支,是人人皆会唱的相对固定的曲调[26]。

  本次婚礼宴会中,婚礼歌先由一位年轻牧民起唱,然后大家跟唱,起唱的人一般是晚辈,男女均可。老人演唱“图日勒格”部分,然后再由年轻人接唱下一首歌曲,依次循环。旋律同一,缺乏变化。此时的“图日勒格”部分仅限于连接作用,并无承前启后之意,一般由男性担当。

  传统婚礼宴会上,同一首歌不能重复出现,而在如今的婚礼上,此传统已被打破。长调《金翅膀的百灵鸟》就在婚礼中出现了两次,这是传统婚俗所不允许的;传统婚礼以三首歌曲为一组,一般唱三首歌,喝三杯酒,宴会就结束,而今婚礼分组的传统已被打破,歌唱秩序相对混乱;传统婚礼宴会的紧凑程度由老人控制,一般比较严谨,现在的婚礼通常比较自由、松散,年轻人少了几分对老人的敬畏感,宴会局面出现失控状态,歌曲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们之间的谈话。东乌珠穆沁地区传统婚礼的典型特征是从不请歌手,婚礼中的每个人都是歌手,有的年轻人还要到每个蒙古包去献歌。如今的婚礼虽然仍不请歌手,但献歌的传统已不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牧民演唱长调的嘴形依然保持着不露齿的传统风格,因此,在婚礼仪式现场,经常会出现听到歌声却难辨别是哪位歌者在演唱的现象。

  5、蒙古族婚礼歌曲在婚礼仪式中的功能初探。

  在上述礼品交换部分,笔者曾提及霍尔其格嘎查婚礼中普遍存在的礼物交换(实物交换)仍保留了古式社会的交换形式。在落后于我们社会的经济和法律中,人们从未发现个体之间经由市场达成的物资、财富和产品的简单交换。并且他们所交换的,并不仅限于物资和财富、动产和不动产等等在经济上有用的东西。他们首先要交流的是礼节、宴会、仪式、军事、妇女、儿童、舞蹈、节日和集市……[27]布朗在考察安达曼群岛时写道:尽管这种交换很重要,但其实,当地的群体及家庭在工具等方面都能够自给自足,他们的赠礼与较发达社会的贸易和交换目的不同。他们的目的首先是道德性的,主旨在于使参与交换的双方产生友好的感情。如果活动没有达到这个效果,那便是徒劳无功[28]。因此,在古式社会,礼物流动的现象背后最本质的是一种情感的流动。

  由此引发笔者思考,当宴会、仪式、舞蹈等一切都作为古式社会交换的媒介时,以仪式和宴会为载体的婚礼歌曲是否也是人们情感和精神交换、交流的重要方式?众所周知,音乐往往直指人心,是表达情感、沟通感情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而冬季草原上的婚礼又是人们情感宣泄、交流、娱乐、狂欢的最佳契机。宴会反复举行,每一次都旷日持久,如遇婚礼仪式,人们更会毫不吝啬地耗费掉夏秋两季所辛勤积累起来的一切。草原的自然生态、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有这样的情感需要和彼此之间用心搭建起来的情感纽带,而彻夜不眠的歌声更是他们情感纽带的粘合剂。因此,只要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改变,他们的这种用歌声表达、交流感情的方式就不会消亡,虽然其中对于歌曲的选择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迁,但只要其功能和情感的需要存在,歌声就不会中断。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目前霍尔其格嘎查婚礼歌曲出现的多元化态势正是牧民生活变迁的晴雨表,这样的变迁从不以局外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只要牧民们用歌声“交换”、交流情感的方式不变,婚俗中蒙古族传统音乐就有可能薪火相传。

  当笔者采访新娘的姥姥时,询问她是否听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时,两眼茫然的老额吉摇摇头。这个现代社会的流行语在这个草原深处相对封闭的文化空间中,显得软弱无力,缺失了它在大都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就是在这位对外面世界毫不关心的老额吉心里却有着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那就是长调毫无疑问是遗产,不但不会消亡,反而有兴盛之势。对待婚礼中已经变迁的歌曲,她的态度是乐观和宽容。

  综上所述,目前的东乌旗萨麦苏木婚礼歌的存在状况依然相对乐观,婚礼仪式中,牧民们对长调及蒙古族音乐的群体性参与程度丝毫没有减弱。从婚礼当晚18:55分开始,一直到次日的04:25分,虽然其中夹杂了很多谈话,但牧民们的歌声几乎没有中断,到达男方家继续唱歌、喝酒。其中虽有变迁,但歌曲的民俗载体还是为婚礼歌创造了相对良好的生存空间。

  [①] 作者简介:姚慧(1982-),女,汉族,内蒙古包头市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13-04-0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康丽]从传统到传统化实践
下一条: ·[刘恒]传统赛社演出形态的变化
   相关链接
·[扎西卓玛]礼物与仪礼·[何斯琴]日用礼仪类书与礼俗互动
·[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额尔毕黑 刘桂英]鄂尔多斯婚礼现代化转型与民间传统舞台艺术融合研究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杨桂珍]二零二零年山东省莱州市某村落的一场婚礼调研
·[孙玥菡]从青岛婚礼中“饽饽”的使用及制作变迁看“非遗”利用·[王优]浅探汉族传统婚姻仪礼的历史流变
·[薛翔]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蒙古袍生产现状分析与研究·[王丹]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
·[邵凤丽]历史、理论与实践:建国70年来人生仪礼研究的热点与范式转移·[刘菲]浅析现代化浪潮中的关中婚俗变迁逻辑
·[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刘萌萌]浅析人生礼仪中的吉祥图像
·[李俞霏 梁惠娥]明代中后期山东婚丧礼俗管窥·[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
·[陈玉平]越过生命的“关口”·[李彪]中国婚礼仪式的变迁与国家在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